补足“精神之钙” 聚力文化扶贫——武胜县万隆镇飞来石村文化扶贫走笔
[ 责任编辑: 邓 岚 丨 日期: 2020-11-23 ] 来源:天下广安

  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犹如玉带缠绕,一幢幢川东北民居风格的楼房错落有致,家家户户室内室外干净整洁……11月19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武胜县万隆镇飞来石村,一幅美丽新农村画卷展现在眼前,让人从心底里感受到舒适与惬意。

  

飞来石村的文化墙。

  “讲文明、树新风”“业兴、家富、人和、村美”……漫步在村里,随处可见绘制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等主题内容的文化宣传标牌及文化墙,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

  飞来石村地处川渝接合部,整村为一狭长山沟,三面被重庆市合川区燕窝镇包围,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村坚持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两手抓、两手硬”,在扶物质的基础上,不断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着力打造飞来石村地标文化,深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打造“有颜值”“有文化”的美丽乡村。

  健全文化阵地 

  丰富群众文体生活 

  “来,下盘棋!”“好,来咯来咯……”在飞来石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的文化活动室,两位村民趁着闲暇时间,邀约对弈。坐在一旁看他们下棋的村民邓丽告诉记者,不光是他们,自从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建好后,很多村民都爱往这里跑,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正逐步得到满足。

  

村民在文化活动室下棋。

  而室内一边的柜子里,分门别类地摆放着羽毛球拍、兵乒球拍、篮球等体育器材,腰鼓、电子琴、吉他等乐器也整齐地放置在旁边的桌子上。

  走出文化活动室,来到农家书屋,一进门,记者便看见室内书架上摆满了农业类、科学类、政治类等书籍。“一有时间,我便来这里翻阅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村民赵承云是书屋的常客,他觉得要不断给自己“充电”,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技能。

  据介绍,该村于2018年建成党群服务活动中心,包含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信息资源共享室、村史馆、广播室、文化院坝等文化服务场地。“文化活动室可供村民开展棋牌等休闲娱乐活动,村史馆展示本村的发展历程、重大事件、乡风民俗等。”该村第一书记陈旭说,目前,农家书屋可供借阅的书籍大约有2200册,涵盖政治、历史、管理、农学等,全年免费开放,专人管理,另外信息资源共享室可提供上网查询、远程教育等服务。

  在宽阔的文化院坝内,健身路径、篮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陈旭介绍说,文化院坝面积达2000平方米,用于开展群体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现在娱乐项目也越来越多,有时间还可以锻炼锻炼身体,日子真是过得越来越好了。”村民周世斌笑着告诉记者。

  “村里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定期为孤寡病残老人开展爱心理发、温情摄影、医疗义诊等服务活动,暑期还有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到村里开展以形势政策宣讲、知行社会实践、暑期趣味课堂、乡风民俗挖掘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陈旭说,通过专业的文化服务志愿团队建设,该村形成了集文艺演出、医疗义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欢乐农家于一体的文化服务活动,活跃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创新地标文化 

  传承家风家训家教 

  斗升、竹刷、麻篮、手工织布机……在该村村史馆里,陈列着各类老式农具和老物件近100件,还有图文介绍,让人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

  “飞来石村村史馆是武胜县内第一座村史馆,它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参观。”陈旭说,因为极具本土文化烙印,村史馆成为大家了解飞来石村历史文化的最好载体。

  

村史馆陈列的各类老式农具和老物件。

  飞来石村,顾名思义,因飞来石而得名,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据陈旭介绍,通过查阅文献、走访村民,村里搜集整理了飞来石村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民间传说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事记,挖掘整理民俗故事,建立了飞来石村村史馆。2018年,飞来石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村史馆也搬进了“新家”,常年对村民开放。

  “小时候经常听飞来石的传说,但感受并不真切,如今通过村史馆的呈现,让我对我们村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村民龙凯说。

  “为挖掘飞来石传说,提炼‘飞来飞仙’系列民俗故事,我们协调高校志愿者绘制了10幅摩崖彩绘壁画‘飞仙画廊’,打造武胜县民俗文化地标。”陈旭说,村里还收集整理了川东婚丧嫁娶民歌民谣200余首,结合活动阵地,打造民歌文化馆,建设“川东民歌文化之乡”。

  为深入挖掘本村的传统历史,飞来石村还提炼出“弱鸟先飞、苦尽甘来、滴水穿石、富民强村”村训,设计制作了飞来石村徽、村旗,创作了村歌《弱鸟先飞歌》、方言快板书《飞来石十三怪》,拍摄了专题片《飞来石的传说》,绘制“飞来飞仙”壁画等。此外,还开展“亮家训、传家风、守家教”活动,挖掘当地姓氏家训、治家格言等,整理汇编了《曹氏家训》《龚氏家训》,制作了两处家训墙,使之成为当地村民修身齐家、立身处世的言行遵循。

  发展集体产业 

  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今晚七点,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有xx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每隔一段时间,村民们都会从村里的“大喇叭”和微信群收到这样的通知。

  “现在无论种什么,都要讲技术。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种出的水果‘含金量’才高。”村里的冬枣种植户赵承中说道。

  2014年以前,飞来石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2015年底,该村注册成立武胜县飞来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建成枣新品种引进推广示范园50亩,成为首片集体产业。

  “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想,帮助和指导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陈旭介绍道。据统计,飞来石村通过大力开展贫困户农业技术培训和创业技术培训,邀请水产、畜牧、柑桔、水稻等种养殖专家,为贫困户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00余人次;开展创业培训4期,培训15人,成功创业12人。

  2018年,飞来石村争取到集体经济示范项目资金100万元,建成水域面积30亩的飞仙湖发展水产养殖。去年投放了两批鱼苗,预计明年开始产出,产出金额约为8至10万元。

  当前,飞来石村正结合乡村振兴目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目前已形成一个樱桃、冬枣、晚熟柑橘、农凤鸡、鱼塘产业基地集群,以期达到“春天樱桃满枝丫、夏天湖里鱼儿肥、秋天冬枣结硕果、冬天柑橘遍山红”的壮美景象。

  截至2019年底,全村累计实现土地流转面积650余亩,修建生产便道4公里,建成飞仙冬枣种植示范基地30亩、飞仙湖渔业养殖和休闲垂钓基地,发展晚熟柑橘600亩、樱桃20亩、春雪桃30亩、优质莲藕100亩。全村实现人均纯收入1.5万元,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6429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余元。

  文化扶智,产业致富,飞来石村的未来大有可期。(肖雪 刘甜甜 文/图)

主办:中共广安市委宣传部 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广安文明网
电话:18086982098 联系邮箱:gawmwxx@163.com
补足“精神之钙” 聚力文化扶贫——武胜县万隆镇飞来石村文化扶贫走笔
[ 责任编辑:邓 岚 丨 日期: 2020-11-23 ]
来源:天下广安

  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犹如玉带缠绕,一幢幢川东北民居风格的楼房错落有致,家家户户室内室外干净整洁……11月19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武胜县万隆镇飞来石村,一幅美丽新农村画卷展现在眼前,让人从心底里感受到舒适与惬意。

  

飞来石村的文化墙。

  “讲文明、树新风”“业兴、家富、人和、村美”……漫步在村里,随处可见绘制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等主题内容的文化宣传标牌及文化墙,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

  飞来石村地处川渝接合部,整村为一狭长山沟,三面被重庆市合川区燕窝镇包围,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村坚持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两手抓、两手硬”,在扶物质的基础上,不断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着力打造飞来石村地标文化,深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打造“有颜值”“有文化”的美丽乡村。

  健全文化阵地 

  丰富群众文体生活 

  “来,下盘棋!”“好,来咯来咯……”在飞来石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的文化活动室,两位村民趁着闲暇时间,邀约对弈。坐在一旁看他们下棋的村民邓丽告诉记者,不光是他们,自从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建好后,很多村民都爱往这里跑,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正逐步得到满足。

  

村民在文化活动室下棋。

  而室内一边的柜子里,分门别类地摆放着羽毛球拍、兵乒球拍、篮球等体育器材,腰鼓、电子琴、吉他等乐器也整齐地放置在旁边的桌子上。

  走出文化活动室,来到农家书屋,一进门,记者便看见室内书架上摆满了农业类、科学类、政治类等书籍。“一有时间,我便来这里翻阅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村民赵承云是书屋的常客,他觉得要不断给自己“充电”,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技能。

  据介绍,该村于2018年建成党群服务活动中心,包含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信息资源共享室、村史馆、广播室、文化院坝等文化服务场地。“文化活动室可供村民开展棋牌等休闲娱乐活动,村史馆展示本村的发展历程、重大事件、乡风民俗等。”该村第一书记陈旭说,目前,农家书屋可供借阅的书籍大约有2200册,涵盖政治、历史、管理、农学等,全年免费开放,专人管理,另外信息资源共享室可提供上网查询、远程教育等服务。

  在宽阔的文化院坝内,健身路径、篮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陈旭介绍说,文化院坝面积达2000平方米,用于开展群体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现在娱乐项目也越来越多,有时间还可以锻炼锻炼身体,日子真是过得越来越好了。”村民周世斌笑着告诉记者。

  “村里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定期为孤寡病残老人开展爱心理发、温情摄影、医疗义诊等服务活动,暑期还有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到村里开展以形势政策宣讲、知行社会实践、暑期趣味课堂、乡风民俗挖掘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陈旭说,通过专业的文化服务志愿团队建设,该村形成了集文艺演出、医疗义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欢乐农家于一体的文化服务活动,活跃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创新地标文化 

  传承家风家训家教 

  斗升、竹刷、麻篮、手工织布机……在该村村史馆里,陈列着各类老式农具和老物件近100件,还有图文介绍,让人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

  “飞来石村村史馆是武胜县内第一座村史馆,它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参观。”陈旭说,因为极具本土文化烙印,村史馆成为大家了解飞来石村历史文化的最好载体。

  

村史馆陈列的各类老式农具和老物件。

  飞来石村,顾名思义,因飞来石而得名,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据陈旭介绍,通过查阅文献、走访村民,村里搜集整理了飞来石村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民间传说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事记,挖掘整理民俗故事,建立了飞来石村村史馆。2018年,飞来石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村史馆也搬进了“新家”,常年对村民开放。

  “小时候经常听飞来石的传说,但感受并不真切,如今通过村史馆的呈现,让我对我们村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村民龙凯说。

  “为挖掘飞来石传说,提炼‘飞来飞仙’系列民俗故事,我们协调高校志愿者绘制了10幅摩崖彩绘壁画‘飞仙画廊’,打造武胜县民俗文化地标。”陈旭说,村里还收集整理了川东婚丧嫁娶民歌民谣200余首,结合活动阵地,打造民歌文化馆,建设“川东民歌文化之乡”。

  为深入挖掘本村的传统历史,飞来石村还提炼出“弱鸟先飞、苦尽甘来、滴水穿石、富民强村”村训,设计制作了飞来石村徽、村旗,创作了村歌《弱鸟先飞歌》、方言快板书《飞来石十三怪》,拍摄了专题片《飞来石的传说》,绘制“飞来飞仙”壁画等。此外,还开展“亮家训、传家风、守家教”活动,挖掘当地姓氏家训、治家格言等,整理汇编了《曹氏家训》《龚氏家训》,制作了两处家训墙,使之成为当地村民修身齐家、立身处世的言行遵循。

  发展集体产业 

  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今晚七点,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有xx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每隔一段时间,村民们都会从村里的“大喇叭”和微信群收到这样的通知。

  “现在无论种什么,都要讲技术。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种出的水果‘含金量’才高。”村里的冬枣种植户赵承中说道。

  2014年以前,飞来石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2015年底,该村注册成立武胜县飞来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建成枣新品种引进推广示范园50亩,成为首片集体产业。

  “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想,帮助和指导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陈旭介绍道。据统计,飞来石村通过大力开展贫困户农业技术培训和创业技术培训,邀请水产、畜牧、柑桔、水稻等种养殖专家,为贫困户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00余人次;开展创业培训4期,培训15人,成功创业12人。

  2018年,飞来石村争取到集体经济示范项目资金100万元,建成水域面积30亩的飞仙湖发展水产养殖。去年投放了两批鱼苗,预计明年开始产出,产出金额约为8至10万元。

  当前,飞来石村正结合乡村振兴目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目前已形成一个樱桃、冬枣、晚熟柑橘、农凤鸡、鱼塘产业基地集群,以期达到“春天樱桃满枝丫、夏天湖里鱼儿肥、秋天冬枣结硕果、冬天柑橘遍山红”的壮美景象。

  截至2019年底,全村累计实现土地流转面积650余亩,修建生产便道4公里,建成飞仙冬枣种植示范基地30亩、飞仙湖渔业养殖和休闲垂钓基地,发展晚熟柑橘600亩、樱桃20亩、春雪桃30亩、优质莲藕100亩。全村实现人均纯收入1.5万元,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6429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余元。

  文化扶智,产业致富,飞来石村的未来大有可期。(肖雪 刘甜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