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广安市道德模范邓素华(孝老爱亲):60年如一日陪伴5位瘫痪在床至亲的耄耋老人
[ 责任编辑: 蒋珂 丨 日期: 2016-01-11 ] 来源:广安文明网

  

  邓素华,女,汉族,1933年1月出生,邻水县黎家乡药王顶村村民。60年如一日陪伴5位瘫痪在床至亲,她先后送走3位,至今仍有两位瘫痪在床。她正是用默默付出和不离不弃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女性的坚强和伟大,把一腔心血倾注在亲人身上,默默演绎着人间大爱。2014年9月荣登“中国好人榜”。

  顶梁柱垮了,她用孱弱身躯撑起一个家

  60年前,家住邻水县黎家乡药王顶村二组的邓素华正值花样年华,膝下已有两个孩子,那时候日子清贫,但一家人互敬互爱,倒也幸福。

  然而,幸福并不长久,丈夫一病不起,瘫痪在床。顶梁柱突然倒下,无异于晴天霹雳。丈夫病倒,两个孩子还小,腹里的孩子即将临盆,今后的日子怎么办?那时,邓素华感觉天塌了,心陡然间坠进了无底的深渊,然而几个晚上的彻夜难眠和痛楚之后,她选择了坚强的守候。

  “素华呀,带着孩子回来过吧,你的日子太苦了。”当年,娘家人都劝她放弃,开始新的人生。邓素华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一日夫妻百日恩’,我哪狠得下这个心呀,我走了他怎么办啊,我得留在他身边照顾他。”

  送走三位至亲,痛不欲生中她选择坚强

  1971年,对于邓素华来说,又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年,她喜忧交加。他们的第四个孩子——小女儿邹艮珍出世了,然而女儿出世的喜悦没有持续多久,18岁的二儿子邹艮清在这一年又成了卧床不起的瘫痪病人。

  看着病倒在床的丈夫和儿子,邓素华欲哭无泪。她看着日渐消沉的儿子,心如刀割。但伟大的母爱并没有留住这个苦命的孩子。1976年,23岁的邹艮清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那种悲痛,如今让邓素华忆起,依旧难以抑制悲伤。

  后来,大儿子邹百寿和大女儿邹寿碧相继成家。小女儿邹艮珍,小儿子邹艮贵都健康地成长,这让邓素兰心中多少有些欣慰。然而,老天似乎在有意考验这个命运多舛的女人。

  1984年,13岁的邹艮珍走路开始有些吃力,后来完全失去行走能力。一年后,邹长生也永远的离开。11年后,年仅24岁的邹艮珍也离开了母亲,只留给邓素华无言的悲痛。

  “我只能坚强,别无选择”。邓素华回忆起丈夫和两个孩子的相继离世,眼角噙满泪水,但坚强的她始终没有掉下一滴泪。

  劝走儿媳善良的她独自挑起照顾儿孙的重担

  1995年,22岁的邹艮贵也随老乡一起到了福建。在福建,邹艮清认识了漂亮贤淑的叶小玲。那一年春节,当儿子带着叶小玲来到邓素华身边,老人心里乐开了花。

  1997年,叶小玲为邓素华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孙子,并取名邹林良。看着健康的孙子,老人仿佛看到了希望。

  2004年,在福建打工的邹艮贵渐渐感到走路有些困难,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先天性小儿麻痹症。他只好回到老家,2008年,他也完全失去了行走能力。最让老人不能接受的是,2009年,正在读小学6年级的邹林良也开始行走不稳,不久后也丧失行走能力。2009年下半年,黎家乡政府带邹林良到重庆儿科医院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只有换骨髓才能根治。

  儿子,孙子相继瘫痪,邓素华再次陷入悲痛之中,儿媳叶小玲也从福建回来帮助邓素华照料这一对父子。

  看着有情有义的儿媳,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她不忍儿媳也重复自己悲苦的人生。“所有的苦让我一个人来承担好了,小玲你走嘛。”邓素华反复劝说儿媳,同为女人,她实在不忍心看着儿媳也过得这么辛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我妈这么大年纪了,本该我来照顾她,可是有时候心里憋屈,还对她发火。”邹艮贵充满愧疚地说道:“很小的时候,就看着母亲照顾瘫痪的父亲和哥哥姐姐,给他们换衣服、擦澡、洗衣服、接大小便。那时候,我就想自己长大后一定要好好孝敬她,让她过上好日子,可是,没想到,我和儿子都成了她的负担。”

  “照顾他们已经是她的责任和义务,我不怕死,只是担心我走了,他们俩父子以后咋办?”邓素兰说,如今自己的身体也越来越不好,骨质增生特别严重,她最担心的是,如果突然有一天走了,父子俩以后不知道如何是好?虽然有政府关心,有社会救助,可是毕竟没有了亲人。

主办:中共广安市委宣传部 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广安文明网
电话:18086982098 联系邮箱:gawmwxx@163.com
第四届广安市道德模范邓素华(孝老爱亲):60年如一日陪伴5位瘫痪在床至亲的耄耋老人
[ 责任编辑:蒋珂 丨 日期: 2016-01-11 ]
来源:广安文明网

  

  邓素华,女,汉族,1933年1月出生,邻水县黎家乡药王顶村村民。60年如一日陪伴5位瘫痪在床至亲,她先后送走3位,至今仍有两位瘫痪在床。她正是用默默付出和不离不弃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女性的坚强和伟大,把一腔心血倾注在亲人身上,默默演绎着人间大爱。2014年9月荣登“中国好人榜”。

  顶梁柱垮了,她用孱弱身躯撑起一个家

  60年前,家住邻水县黎家乡药王顶村二组的邓素华正值花样年华,膝下已有两个孩子,那时候日子清贫,但一家人互敬互爱,倒也幸福。

  然而,幸福并不长久,丈夫一病不起,瘫痪在床。顶梁柱突然倒下,无异于晴天霹雳。丈夫病倒,两个孩子还小,腹里的孩子即将临盆,今后的日子怎么办?那时,邓素华感觉天塌了,心陡然间坠进了无底的深渊,然而几个晚上的彻夜难眠和痛楚之后,她选择了坚强的守候。

  “素华呀,带着孩子回来过吧,你的日子太苦了。”当年,娘家人都劝她放弃,开始新的人生。邓素华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一日夫妻百日恩’,我哪狠得下这个心呀,我走了他怎么办啊,我得留在他身边照顾他。”

  送走三位至亲,痛不欲生中她选择坚强

  1971年,对于邓素华来说,又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年,她喜忧交加。他们的第四个孩子——小女儿邹艮珍出世了,然而女儿出世的喜悦没有持续多久,18岁的二儿子邹艮清在这一年又成了卧床不起的瘫痪病人。

  看着病倒在床的丈夫和儿子,邓素华欲哭无泪。她看着日渐消沉的儿子,心如刀割。但伟大的母爱并没有留住这个苦命的孩子。1976年,23岁的邹艮清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那种悲痛,如今让邓素华忆起,依旧难以抑制悲伤。

  后来,大儿子邹百寿和大女儿邹寿碧相继成家。小女儿邹艮珍,小儿子邹艮贵都健康地成长,这让邓素兰心中多少有些欣慰。然而,老天似乎在有意考验这个命运多舛的女人。

  1984年,13岁的邹艮珍走路开始有些吃力,后来完全失去行走能力。一年后,邹长生也永远的离开。11年后,年仅24岁的邹艮珍也离开了母亲,只留给邓素华无言的悲痛。

  “我只能坚强,别无选择”。邓素华回忆起丈夫和两个孩子的相继离世,眼角噙满泪水,但坚强的她始终没有掉下一滴泪。

  劝走儿媳善良的她独自挑起照顾儿孙的重担

  1995年,22岁的邹艮贵也随老乡一起到了福建。在福建,邹艮清认识了漂亮贤淑的叶小玲。那一年春节,当儿子带着叶小玲来到邓素华身边,老人心里乐开了花。

  1997年,叶小玲为邓素华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孙子,并取名邹林良。看着健康的孙子,老人仿佛看到了希望。

  2004年,在福建打工的邹艮贵渐渐感到走路有些困难,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先天性小儿麻痹症。他只好回到老家,2008年,他也完全失去了行走能力。最让老人不能接受的是,2009年,正在读小学6年级的邹林良也开始行走不稳,不久后也丧失行走能力。2009年下半年,黎家乡政府带邹林良到重庆儿科医院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只有换骨髓才能根治。

  儿子,孙子相继瘫痪,邓素华再次陷入悲痛之中,儿媳叶小玲也从福建回来帮助邓素华照料这一对父子。

  看着有情有义的儿媳,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她不忍儿媳也重复自己悲苦的人生。“所有的苦让我一个人来承担好了,小玲你走嘛。”邓素华反复劝说儿媳,同为女人,她实在不忍心看着儿媳也过得这么辛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我妈这么大年纪了,本该我来照顾她,可是有时候心里憋屈,还对她发火。”邹艮贵充满愧疚地说道:“很小的时候,就看着母亲照顾瘫痪的父亲和哥哥姐姐,给他们换衣服、擦澡、洗衣服、接大小便。那时候,我就想自己长大后一定要好好孝敬她,让她过上好日子,可是,没想到,我和儿子都成了她的负担。”

  “照顾他们已经是她的责任和义务,我不怕死,只是担心我走了,他们俩父子以后咋办?”邓素兰说,如今自己的身体也越来越不好,骨质增生特别严重,她最担心的是,如果突然有一天走了,父子俩以后不知道如何是好?虽然有政府关心,有社会救助,可是毕竟没有了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