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风润賨州——广安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纪实
[ 责任编辑: 刘芯 丨 日期: 2023-05-22 ] 来源:天下广安

2019年以来,广安区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总目标,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列入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构建区、乡、村三级党支部书记带头抓的工作格局,在学习传播科学理论、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整合区域资源力量、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积累宝贵经验、收到良好成效。

目前,全区建成区级中心1个、乡镇(街道)实践所23个、村(社区)实践站296个,打造市级示范中心(站、所)7个,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区—乡—村三级全覆盖,成为服务群众、凝聚群众、引导群众的重要载体。

做好“四篇文章” 强化统筹整合

5月18日,记者走进位于中桥街道白塔社区的广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只觉眼前一亮。这里儿童之家、青年之家、统战之家、侨胞之家等各类服务阵地一应俱全;书画院、舞蹈室、瑜伽室、家政技能实训室等各类服务载体,能满足群众各类需求。

据白塔社区党委书记张敏介绍,该中心采用“公益+市场”“低偿+服务”的方式引入一大批专业社会组织,既为群众提供专业实惠的公益服务,又保障中心正常运转,还促进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达到了长久、良性、共赢目的。

这是广安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做好阵地建设、资源整合、队伍建设、激励引领“四篇文章”,强化统筹整合的一次成功探索。

做好阵地建设文章。该区依托“賨州里”党群综合体,整合宣传、组织、民政等多部门力量,高标准建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指挥中心、培训中心、活动中心“三大功能”于一体,探索“公益+市场”“低偿+服务”两大运行机制。同时,整合基层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站、农家书屋等各类基层阵地资源,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市级、区级示范(站、所)23个,推动以点带面,协同发展。

做好资源整合文章。通过整合区融媒体中心、区文化馆、群团组织,积极吸纳区义工联合会等民间公益力量,通过结对共建,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参与文明实践,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党群干群良性互动,形成“中心吹哨、部门联动、所站响应”工作格局。

做好队伍建设文章。成立广安区志愿服务总队,按照“1+8+N”方式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92支,注册志愿服务团队500余个,注册志愿者12万余人,志愿服务项目2000余个,服务总时长超300万小时,居全市前列。

做好激励引领文章。引导各地特别是村(社区)探索建立文明积分超市,出台《星级志愿者服务评定办法》等激励奖励机制,在荣誉授予、政治待遇、政策优惠、享受服务等方面给予文明实践志愿者礼遇,促进广大群众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打造“五大品牌” 增强活动实效

5月19日,在浓洄街道柑子园社区凉亭江景小区,一场“小城大爱·情暖广安”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开展。来自阿蓝医院的医务工作者给社区居民义诊,社区党委书记、“小喇叭”宣讲员龙志林在维持秩序的同时也在宣传反诈常识和惠民政策。

据介绍,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中,该区以建设“五个賨州”为抓手,持续开展“理响賨州”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德润賨州”宣传教育志愿服务,“风新賨州”文明风尚志愿服务,“文润賨州”文化惠民志愿服务,“情暖賨州”关心关爱志愿服务,推动文明实践专业化、规范化、精准化、特色化。目前,已打造“小喇叭”基层宣讲、“为爱撑伞·护航花蕾”女童关爱项目、“网吧妈妈”监督员、“美丽广安巾帼行·共建宜居乡村”乡风文明建设、“白大姐”系列社区治理项目五大志愿服务品牌。

“小喇叭”基层宣讲主要整合理论宣讲人员,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首要任务和“首选动作”,创新运用“文艺+宣讲”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理论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使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截至目前,开展基层宣讲2000余场次,覆盖基层群众30万余人次。

“为爱撑伞·护航花蕾”女童关爱项目以城乡中小学校为活动阵地,以儿童预防性侵害的志愿者讲师队伍为依托,以预防女童性侵害为目标,建立一校一师的儿童预防性侵害教育的制度,搭建政府相关部门、社区、学校、社会组织、家庭共同参与的儿童保护体系,覆盖女童5000余人次,获得四川省十佳志愿服务项目称号。

“网吧妈妈”监督员成员以街道办事处社区网格员为主,选拔并吸纳部分在职或退休女教师、女干部及社区中有一定文化、有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能力的女同志,作为网吧巡护志愿者,较好解决了监管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有力净化了上网环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筑牢了保护屏障。

“美丽广安巾帼行·共建宜居乡村”乡风文明建设成立了巾帼行动讲师团,她们下乡入户,广泛开展乡风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农村妇女养成文明健康、勤劳简朴、低碳环保的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素养。该项目已覆盖全区16个乡镇、1500余人,印发宣传手册2000余份,促进了农村群众特别是广大妇女同志爱家齐家,从而引导整个家庭由“要我整洁”向“我要整洁”转变,激发了群众共建宜居乡村的内生动力。

“白大姐”系列社区治理项目则由“白小红”“白小憨”“白小爱”“白小善”“白小慈”“白大姐”6个子品牌组成,主要开展矛盾化解、文明劝导等民生服务工作。项目成立以来,组织开展便民利民活动13场,志愿服务活动20场,成功筹集到爱心企业的10万元公益金支持,用于社区建设和民生服务领域。全年共走访辖区居民收集需求100余条,惠及群众6000余人次。唐建 曹小飞  廖小兵 

主办:中共广安市委宣传部 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广安文明网
电话:0826-2335230 联系邮箱:gaswmw@163.com
文明新风润賨州——广安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纪实
[ 责任编辑:刘芯 丨 日期: 2023-05-22 ]
来源:天下广安

2019年以来,广安区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总目标,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列入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构建区、乡、村三级党支部书记带头抓的工作格局,在学习传播科学理论、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整合区域资源力量、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积累宝贵经验、收到良好成效。

目前,全区建成区级中心1个、乡镇(街道)实践所23个、村(社区)实践站296个,打造市级示范中心(站、所)7个,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区—乡—村三级全覆盖,成为服务群众、凝聚群众、引导群众的重要载体。

做好“四篇文章” 强化统筹整合

5月18日,记者走进位于中桥街道白塔社区的广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只觉眼前一亮。这里儿童之家、青年之家、统战之家、侨胞之家等各类服务阵地一应俱全;书画院、舞蹈室、瑜伽室、家政技能实训室等各类服务载体,能满足群众各类需求。

据白塔社区党委书记张敏介绍,该中心采用“公益+市场”“低偿+服务”的方式引入一大批专业社会组织,既为群众提供专业实惠的公益服务,又保障中心正常运转,还促进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达到了长久、良性、共赢目的。

这是广安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做好阵地建设、资源整合、队伍建设、激励引领“四篇文章”,强化统筹整合的一次成功探索。

做好阵地建设文章。该区依托“賨州里”党群综合体,整合宣传、组织、民政等多部门力量,高标准建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指挥中心、培训中心、活动中心“三大功能”于一体,探索“公益+市场”“低偿+服务”两大运行机制。同时,整合基层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站、农家书屋等各类基层阵地资源,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市级、区级示范(站、所)23个,推动以点带面,协同发展。

做好资源整合文章。通过整合区融媒体中心、区文化馆、群团组织,积极吸纳区义工联合会等民间公益力量,通过结对共建,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参与文明实践,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党群干群良性互动,形成“中心吹哨、部门联动、所站响应”工作格局。

做好队伍建设文章。成立广安区志愿服务总队,按照“1+8+N”方式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92支,注册志愿服务团队500余个,注册志愿者12万余人,志愿服务项目2000余个,服务总时长超300万小时,居全市前列。

做好激励引领文章。引导各地特别是村(社区)探索建立文明积分超市,出台《星级志愿者服务评定办法》等激励奖励机制,在荣誉授予、政治待遇、政策优惠、享受服务等方面给予文明实践志愿者礼遇,促进广大群众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打造“五大品牌” 增强活动实效

5月19日,在浓洄街道柑子园社区凉亭江景小区,一场“小城大爱·情暖广安”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开展。来自阿蓝医院的医务工作者给社区居民义诊,社区党委书记、“小喇叭”宣讲员龙志林在维持秩序的同时也在宣传反诈常识和惠民政策。

据介绍,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中,该区以建设“五个賨州”为抓手,持续开展“理响賨州”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德润賨州”宣传教育志愿服务,“风新賨州”文明风尚志愿服务,“文润賨州”文化惠民志愿服务,“情暖賨州”关心关爱志愿服务,推动文明实践专业化、规范化、精准化、特色化。目前,已打造“小喇叭”基层宣讲、“为爱撑伞·护航花蕾”女童关爱项目、“网吧妈妈”监督员、“美丽广安巾帼行·共建宜居乡村”乡风文明建设、“白大姐”系列社区治理项目五大志愿服务品牌。

“小喇叭”基层宣讲主要整合理论宣讲人员,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首要任务和“首选动作”,创新运用“文艺+宣讲”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理论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使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截至目前,开展基层宣讲2000余场次,覆盖基层群众30万余人次。

“为爱撑伞·护航花蕾”女童关爱项目以城乡中小学校为活动阵地,以儿童预防性侵害的志愿者讲师队伍为依托,以预防女童性侵害为目标,建立一校一师的儿童预防性侵害教育的制度,搭建政府相关部门、社区、学校、社会组织、家庭共同参与的儿童保护体系,覆盖女童5000余人次,获得四川省十佳志愿服务项目称号。

“网吧妈妈”监督员成员以街道办事处社区网格员为主,选拔并吸纳部分在职或退休女教师、女干部及社区中有一定文化、有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能力的女同志,作为网吧巡护志愿者,较好解决了监管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有力净化了上网环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筑牢了保护屏障。

“美丽广安巾帼行·共建宜居乡村”乡风文明建设成立了巾帼行动讲师团,她们下乡入户,广泛开展乡风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农村妇女养成文明健康、勤劳简朴、低碳环保的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素养。该项目已覆盖全区16个乡镇、1500余人,印发宣传手册2000余份,促进了农村群众特别是广大妇女同志爱家齐家,从而引导整个家庭由“要我整洁”向“我要整洁”转变,激发了群众共建宜居乡村的内生动力。

“白大姐”系列社区治理项目则由“白小红”“白小憨”“白小爱”“白小善”“白小慈”“白大姐”6个子品牌组成,主要开展矛盾化解、文明劝导等民生服务工作。项目成立以来,组织开展便民利民活动13场,志愿服务活动20场,成功筹集到爱心企业的10万元公益金支持,用于社区建设和民生服务领域。全年共走访辖区居民收集需求100余条,惠及群众6000余人次。唐建 曹小飞  廖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