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才的“第一担当”
[ 责任编辑: 申蕊 丨 日期: 2019-05-14 ] 来源:

  5月6日,沿着乡村公路驱车近两个小时后,记者来到武胜县鸣钟乡龙庙村,见到了该村第一书记文道才。

  龙庙村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442户1504人,贫困人口89户273人。昔日的龙庙村,到处是泥巴路、土坯房、苞谷地;如今的龙庙村,一条条水泥路直通农户家门口,一栋栋美丽农舍映入眼底,一棵棵青翠果树枝繁叶茂……

  龙庙村的改变源于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也离不开市委组织部派驻该村第一书记文道才的辛苦努力。自驻村以来,文道才下基层、抓党建、强基建、兴产业,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2018年底,龙庙村顺利退出贫困村,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第一书记的“第一担当”。

  对文道才来说,第一书记这个身份和工作他早已驾轻就熟。早在2016年,文道才就担任了鸣钟乡大石村第一书记,因此,他深知做好脱贫工作的不易。但当组织再次选派他为第一书记时,他毫不犹豫,毅然决定再下基层,并表示一定要啃下龙庙村脱贫这块“硬骨头”。

  今年36岁的文道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黑龙江人,作为一个扎根广安的“外地人”,文道才一直以来都是入乡随俗。刚进村时,龙庙村干部群众提出疑问,一个“外地人”能比本地人还厉害吗?面对大家的质疑,文道才认为“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进组入户、上山下地,摸村情、查民意、找穷根,文道才用半个月的时间访遍了全村8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田间院坝了解民情,绘出了一张龙庙村的扶贫“作战图”。

  抓党建 拉近干群距离

  龙庙村村级党组织功能弱化,在群众中威信不高,扶贫效果不明显……2018年5月,文道才到村不久,便发现症结所在。村干部不常下基层、不常联系群众,群众对村干部不信任。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把全村干部拧成一股绳,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成为文道才驻村后的第一个重要目标。

  问题找到后,文道才立即与该村党支部书记陈雪梅商议对策,打算通过召开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党员干部大会等,鼓励干部找“病因”、抓整改。

  “现在你们干部的变化真是大,在这里随时能够找到人办事,很方便。”在龙庙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村民阳彦清办完事后与干部拉起了家常。记者了解到,以前在龙庙村,群众办事找人难,久而久之,群众对干部失去信任。现在,干部轮流在党群服务活动中心办公,让“群众说话有人听,干部干事有人看”,逐渐拉近了干群距离。

  发展新党员、执行“三会一课”、推进“两学一做”、开展“七一”活动……在文道才的带领下,龙庙村干部作风得到转变,凝聚力不断增强,干事热情不断高涨,广大群众对村干部又重新建立起信任。

  强基建 将民之所利最大化

  在走访群众过程中,文道才发现村里还有部分公路未修到组,“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是常有的事,就算有硬化路的地方,狭窄破烂也是常态,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他深感交通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在文道才和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向上争取到专项资金,拓宽黑化到村公路4.73公里、硬化到组公路7.1公里、新修便民路4公里,实现了组组通硬化路、户户通水泥路、全村村民走上畅通路。

  另一方面,群众反映电压不稳定、经常断电,给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放不下心的文道才随即向电力部门争取农村电网改造项目,自此,全村增设变压器6台,村民用上了安全电、放心电。

  一边是设施俱全的群众活动中心,一边是充满童趣的儿童之家,在龙庙村便民服务中心二楼,两间装修精美、具有现代化风格的房间每天都会聚集不少村民和小朋友,而这,只是文道才到村后开展的基础建设之一。

  接通自来水管、铺设燃气管道、修建垃圾处理设施、完善农田水利、改造危房、实施易地搬迁……在龙庙村的基础建设上,文道才汇聚多方力量,将民之所利最大化。

  兴产业 培育一户带动一片

  交通“梗阻”解决了,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又成为驻村工作的新课题。农村要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文道才了解到,武胜全县基本上以种植晚熟柑橘为主,但他没有盲目跟风,邀请有关专家到村开展气候、土壤研究,经过多方比对,最终决定选择种植青脆李、岩湾李等作为该村农业主导产业。

  紧接着,文道才和村干部全面摸排了该村的能人乡友,登门联系并邀请乡友回乡创业。在多方努力下,800亩“桃李漫天”产业园和200亩晚熟柑橘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就地解决贫困群众就业45人,其余务工人员达70人。

  “每个月有固定工资2400元,每年能挣两万多元,感谢文书记介绍给我的工作。”贫困村民肖前友经文道才介绍,到“桃李漫天”产业园长期务工。2018年,肖前友不仅实现了脱贫,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不仅如此,在文道才和村干部的努力下,龙庙村实行党群组团示范创业,党员和致富能人“1+N”帮带贫困群众,小组团、成规模、生态化发展林下养殖、生态鱼养殖等致富产业,实现培育一户、带动一片、创下一品。

  2018年底,龙庙村顺利退出贫困村,文道才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但他放心不放松,“脱贫后容易返贫,要巩固脱贫成果,坚持‘回头看’‘回头帮’,让脱贫不脱帮成为常态、形成长效。”(信息来源:广安日报)

主办:中共广安市委宣传部 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广安文明网
电话:18086982098 联系邮箱:gawmwxx@163.com
文道才的“第一担当”
[ 责任编辑:申蕊 丨 日期: 2019-05-14 ]
来源:

  5月6日,沿着乡村公路驱车近两个小时后,记者来到武胜县鸣钟乡龙庙村,见到了该村第一书记文道才。

  龙庙村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442户1504人,贫困人口89户273人。昔日的龙庙村,到处是泥巴路、土坯房、苞谷地;如今的龙庙村,一条条水泥路直通农户家门口,一栋栋美丽农舍映入眼底,一棵棵青翠果树枝繁叶茂……

  龙庙村的改变源于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也离不开市委组织部派驻该村第一书记文道才的辛苦努力。自驻村以来,文道才下基层、抓党建、强基建、兴产业,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2018年底,龙庙村顺利退出贫困村,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第一书记的“第一担当”。

  对文道才来说,第一书记这个身份和工作他早已驾轻就熟。早在2016年,文道才就担任了鸣钟乡大石村第一书记,因此,他深知做好脱贫工作的不易。但当组织再次选派他为第一书记时,他毫不犹豫,毅然决定再下基层,并表示一定要啃下龙庙村脱贫这块“硬骨头”。

  今年36岁的文道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黑龙江人,作为一个扎根广安的“外地人”,文道才一直以来都是入乡随俗。刚进村时,龙庙村干部群众提出疑问,一个“外地人”能比本地人还厉害吗?面对大家的质疑,文道才认为“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进组入户、上山下地,摸村情、查民意、找穷根,文道才用半个月的时间访遍了全村8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田间院坝了解民情,绘出了一张龙庙村的扶贫“作战图”。

  抓党建 拉近干群距离

  龙庙村村级党组织功能弱化,在群众中威信不高,扶贫效果不明显……2018年5月,文道才到村不久,便发现症结所在。村干部不常下基层、不常联系群众,群众对村干部不信任。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把全村干部拧成一股绳,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成为文道才驻村后的第一个重要目标。

  问题找到后,文道才立即与该村党支部书记陈雪梅商议对策,打算通过召开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党员干部大会等,鼓励干部找“病因”、抓整改。

  “现在你们干部的变化真是大,在这里随时能够找到人办事,很方便。”在龙庙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村民阳彦清办完事后与干部拉起了家常。记者了解到,以前在龙庙村,群众办事找人难,久而久之,群众对干部失去信任。现在,干部轮流在党群服务活动中心办公,让“群众说话有人听,干部干事有人看”,逐渐拉近了干群距离。

  发展新党员、执行“三会一课”、推进“两学一做”、开展“七一”活动……在文道才的带领下,龙庙村干部作风得到转变,凝聚力不断增强,干事热情不断高涨,广大群众对村干部又重新建立起信任。

  强基建 将民之所利最大化

  在走访群众过程中,文道才发现村里还有部分公路未修到组,“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是常有的事,就算有硬化路的地方,狭窄破烂也是常态,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他深感交通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在文道才和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向上争取到专项资金,拓宽黑化到村公路4.73公里、硬化到组公路7.1公里、新修便民路4公里,实现了组组通硬化路、户户通水泥路、全村村民走上畅通路。

  另一方面,群众反映电压不稳定、经常断电,给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放不下心的文道才随即向电力部门争取农村电网改造项目,自此,全村增设变压器6台,村民用上了安全电、放心电。

  一边是设施俱全的群众活动中心,一边是充满童趣的儿童之家,在龙庙村便民服务中心二楼,两间装修精美、具有现代化风格的房间每天都会聚集不少村民和小朋友,而这,只是文道才到村后开展的基础建设之一。

  接通自来水管、铺设燃气管道、修建垃圾处理设施、完善农田水利、改造危房、实施易地搬迁……在龙庙村的基础建设上,文道才汇聚多方力量,将民之所利最大化。

  兴产业 培育一户带动一片

  交通“梗阻”解决了,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又成为驻村工作的新课题。农村要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文道才了解到,武胜全县基本上以种植晚熟柑橘为主,但他没有盲目跟风,邀请有关专家到村开展气候、土壤研究,经过多方比对,最终决定选择种植青脆李、岩湾李等作为该村农业主导产业。

  紧接着,文道才和村干部全面摸排了该村的能人乡友,登门联系并邀请乡友回乡创业。在多方努力下,800亩“桃李漫天”产业园和200亩晚熟柑橘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就地解决贫困群众就业45人,其余务工人员达70人。

  “每个月有固定工资2400元,每年能挣两万多元,感谢文书记介绍给我的工作。”贫困村民肖前友经文道才介绍,到“桃李漫天”产业园长期务工。2018年,肖前友不仅实现了脱贫,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不仅如此,在文道才和村干部的努力下,龙庙村实行党群组团示范创业,党员和致富能人“1+N”帮带贫困群众,小组团、成规模、生态化发展林下养殖、生态鱼养殖等致富产业,实现培育一户、带动一片、创下一品。

  2018年底,龙庙村顺利退出贫困村,文道才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但他放心不放松,“脱贫后容易返贫,要巩固脱贫成果,坚持‘回头看’‘回头帮’,让脱贫不脱帮成为常态、形成长效。”(信息来源: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