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明创建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教育 主题活动 讲文明树新风 我们的节日 联盟联播 文明播报 图片新闻 广安要闻 道德模范 广安义工 区市县动态 站内公告 小平故里·人文广安 文明论坛 原创评论 文明风采 他山之石 资料中心 联系我们 加入志愿组织

广安文明网 > 文明创建 > 文明村镇 >> 文章内容

    壮美前锋 脱贫战歌铿锵嘹亮

    来源: 天下广安       责任编辑: 邓 岚       日期: 2020-12-21

      在渠江东岸、华蓥山西麓,峰峦叠翠簇拥着一座年轻的城市——前锋区。

      近年来,前锋区统筹推进磐石、阳光、素质、致富、和谐“五大工程”,在疫情防控、民生改善等工作中成效明显,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前锋·广安青花椒现代农业园区一角

      地处大山深处的龙滩镇欢喜坪村,山高林密,野花应季开放,是个天然的养蜂场。

      近年来,在该村“养蜂达人”谢寿虎的带领下,欢喜坪村发展起了养蜂产业,以前的贫困村“蜂”回路转,成为远近闻名的“甜蜜村”。“目前,全村90%的家中都养有蜜蜂,年人均增收近2000元。”看着山清水秀、蜜蜂成群,谢寿虎高兴地说道。

      在前锋区,比蜂蜜更甜的,是群众摘掉“穷帽子”,过上的幸福生活。

      2014年,前锋区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94个、贫困人口6518户20892人,贫困发生率6.9%。

      2013年8月才成立的前锋区,犹如一张白纸。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使命,绘就贫困群众幸福生活新画卷?

      

      

    代市镇会龙村的孩子们聊得真开心

      前锋区委、区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凝攻坚之志、举全区之力、拓减贫之路,拔穷根、换穷业、挪穷窝,全面打赢脱贫摘帽大决战。

      一路风景一路歌,在壮美的前锋大地上,脱贫奔康圆梦的战歌铿锵嘹亮!

      高位推动,整合资源,凝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 

      灰白相间的明清仿古建筑整齐矗立,硬化道路通村达户,健身、休闲、娱乐设施等一应俱全……漫步在前锋区代市镇会龙村,很难把它与几年前那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画上等号。

      “过去,村子交通条件差、无规模产业、群众生活艰苦。”会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贺世芬说,近年来,得益于脱贫攻坚的深入实施,会龙村规划新建了占地30亩、可容纳38户的独具川东民居特色的新村,实施无房户房屋建设和危旧房屋改造工程26户,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村里不仅发展起了产业,还依托千亩桃园发展起了旅游业,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贺世芬说,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54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8万元,如今的会龙村,已成为全市有名的“四好村”。

      在前锋区,像会龙村这样发生巨变的村庄还有很多。

      

      

      

    改造一新的辛家老院子

      一个个贫困村华丽蜕变,一张张笑脸灿烂绽放。笑脸的背后,源于前锋区大力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推动各方力量踊跃参与、协同推进,汇聚起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主攻贫困地区,首先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

      面对量大、面宽、程度深的贫困现状,前锋区委、区政府高位推动,各级领导率先垂范,积极深入各蹲点联系贫困村,84支帮扶工作队进村驻扎,3378名干部奔赴一线,勇挑重担、攻坚克难。

      精准发力、攻坚克难,也要积极引导市场力量参与。

      前锋区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活动,辖区企业积极与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与村级农业公司签订农副产品购销协议,通过订单购销农副产品、招聘就业务工、帮助改善基础设施等方式助力脱贫攻坚,累计为贫困村投入帮扶资金1632.2万元,帮扶物资折款1380.3万余元。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推进脱贫攻坚,离不开政策、资金等诸多要素向贫困地区倾斜。

      ——政策有保障。出台《关心激励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二十五条措施》,累计公开选拔9名第一书记进入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有效激发扶贫干部在脱贫一线愿意干、加油干、努力干的工作热情。

      

      

    观阁镇高河村结合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农耕文化墙,修葺了特色农家院落

      ——资金有投入。更新区级2018年至2020年脱贫攻坚项目库,整合涉农资金7695万元,推动到村到户项目全面完成,贫困村“一低五有”、贫困户“一超六有”全部达标。

      ——奖惩有机制。表扬一批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个人。同时,按照《前锋区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与重点工作绩效挂钩考核办法》和《前锋区脱贫攻坚工作问责办法》,逗硬考核,严肃追责。

      精准施策,走出一条“两主两辅”造血式扶贫新路,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12月15日,走进前锋区虎城—观塘花椒现代农业园区,随风摇曳的花椒树尽收眼底,一粒粒饱满的青花椒,已成为该区群众增收的“金果果”。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乡镇,难点在农村,关键靠产业。

      如何发展乡村产业?前锋区立足贫困村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坚持长短结合、差异互补,发展花椒、茶叶、枳壳、红心柚扶贫产业4.8万亩,建立健全“公司(业主)+农户+村集体”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村实现“一村一业”。

      栽下“产业树”,收获“幸福果”。目前,该区70个贫困村均已发展脱贫产业,带动农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日前,在前锋区观塘镇三台村的“扶贫车间”内,该村村民邓建军正在熟练地操作缝纫机缝制服饰。

      今年42岁的邓建军曾因病致贫,一没文化,二没技术,让他不得不面对就业难的现实。2017年,村里办起了“扶贫车间”,邓建军第一时间应聘进厂,通过技术培训,他熟练掌握了缝纫技术,如今每个月能挣三四千元钱。

      产业和就业,是撬起长效脱贫的两大支点。

      

      

    工作人员正在晾晒新采的广安松针茶叶

      前锋区采取“企业+车间”模式,在镇村发展订单式轻纺加工为主的作坊车间13个,实现贫困人口就近就业320人,2020年推动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

      前锋区紧紧扭住收入达标这个脱贫核心要素,长短结合、因村因户施策,采取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为主,发展庭院经济、落实公益性岗位为辅的“两主两辅”“造血式”扶贫,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1项脱贫产业、每户贫困户都有庭院经济、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都有1人以上就业,让贫困群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兜牢民生底线,也就兜实了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近年来,前锋区坚持现行扶贫政策标准不动摇,在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上下足功夫。

      “以前一家三口挤在上世纪70年代修的土坯房里,阴暗潮湿,漏风漏雨。”12月8日,在前锋区观塘镇莲花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记者见到搬迁户刘长平时,他正在自家庭院里种菜。

      “还是党的政策好,圆了我的新房梦。”刘长平说,住进这三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新房里,水电气全通,冰箱、洗衣机等家电齐全,别提多开心了。

      冲刺全面小康,补短板是关键。

      前锋区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靶向施策,努力补齐各项短板,奋力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看住房,始终把“住上好房子”作为重中之重,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五改三建”等安全住房“六大工程”,分类解决安全住房问题。

      看教育,落实“五长责任制”,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建立精准帮扶、普惠资助、社会救助“三大平台”,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看医疗,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组织开展贫困人口免费体检,广泛开展“五进五讲”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全面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一点一滴、一丝一毫的务实努力,一乡一镇、一村一户的精准施策,贯穿于这场伟大战役的始终,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汇聚起强劲动力。

      激发内生动力,建立健全防返贫长效机制,让脱贫成果成色十足 

      12月8日一大早,前锋区龙塘街道长胜村五组村民李仁轩、邹得兰夫妻俩就走进鸡圈,一人负责喂养,一人负责清扫、搬运。

      “虽然身体有缺憾,但我俩决不‘等靠要’,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邹得兰患有小儿麻痹症,被鉴定为肢体二级残疾,行动只能依靠一个小板凳挪动。丈夫李仁轩因幼时右手被火炮炸伤,也落下残疾。

      就是这样一对残疾夫妻,不向命运低头,也不向政府伸手,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发展起了养殖业,“孵”出一条致富路。

      “通过养鸡养鸭,我俩一年收入有3万元左右。”对于未来,邹得兰充满信心,“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和贫困赛跑,现在终于大步‘跨越’了贫困线,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扶贫先扶志。实现高质量脱贫,关键在于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聚焦“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四好标准,前锋区将“扶志”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工程,建立“二分四步法”教育群众自力更生战贫困,创新“三会四有八好”引导群众感恩奋进,开展“六大评比”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推动群众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尽管对脱贫摘帽下足了功夫,但前锋区委、区政府仍有忧虑,那些没有子女赡养、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仍面临返贫风险。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巩固脱贫成果的“后半篇文章”才是重中之重。

      “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不但帮我们脱了贫,还让我们脱贫后没有后顾之忧。”现在,前锋区虎城镇洪桥村村民贺运输逢人就竖起大拇指,“脱贫成果,成色十足!”

      今年60岁的贺运输早在2017年就实现了脱贫,靠着养鸡鸭,还有在村里的柚子基地务工,独居的生活倒也过得有滋有味。

      今年年初,贺运输在家中突发脑梗,打破了平静的生活,既需支付较大数额的医疗费用,又无人照料。村干部第一时间详细调查研判后认定,贺运输有因病返贫的风险。

      针对这种情况,村干部不但把贺运输送进医院救治,还第一时间为他寻求政策帮助和社会救济。由于没有子女,村干部还聘请护工对他进行日常照料,并定期到医院看望他,了解他的病情。目前,贺运输病情稳定,村干部也随时关注着他,防止病情复发。

      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是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

      牢固树立“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的理念,前锋区常态化推进“十看五帮三机制”,重点关注受疫情影响外出务工受阻、扶贫产品滞销、扶贫项目停工等重点领域,瞄准收入、产业、住房、教育、医疗等保障内容,对所有对象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动态监测,具体做到看就医、看吃穿、看住房等“十看”。

      建成全面小康,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该区用好用活“回头看、回头帮”专项储备基金,落实“一对一”后续帮扶措施,具体做到帮增收、帮住房改善、帮政策落实等“五帮”,确保已脱贫人口稳定脱贫、同步奔康。

      脱贫攻坚收官年,慎终如始战正酣。2016年,前锋区实现贫困县摘帽,截至2019年底,所有贫困对象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为0。赓续荣光、激流勇进,全面小康的壮美画卷正在前锋大地徐徐展开。

相关推荐

更多>>

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