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三年崛起一座大学城?探秘宜宾(上)
[ 责任编辑: 邓 岚 丨 日期: 2020-08-05 ] 来源:天下广安

  编前:市委五届六次全会以来,全市上下准确把握省委给予广安“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城市”“建设嘉陵江流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目标定位,牢固树立“一年干几件小事,几年干成一件大事”“晚干不如早干,要干就干好”的理念,按照市委“1234”工作思路,抓重点、攻难点,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刚刚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又明确“支持广安深化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探索跨省域一体化发展”的定位。把省委“作战图”变成广安“施工图”,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提出抢抓战略机遇,发挥比较优势,主动担当作为,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市。

  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必须苦干实干,需要以他山之石攻玉。近日,市委宣传部组织市级主要媒体深入地处成渝地区南翼和成渝贵昆四大城市“X”交汇处中部顶点的长江首城——宜宾,走进产业园区、项目一线采访,实地感受宜宾坚定“产业发展双轮驱动”的干劲和“我住长江头,永远争一流”的自信……

  2016年以前,宜宾只有1所本科院校和1所高职院校,每万人拥有大学生45.8人,处于全省落后水平。短短几年时间,宜宾与19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建成开学高校增加到7所。从全省落后水平,到省内除成都之外高校的最大集聚地,宜宾仅用了3年多时间。

  这得益于宜宾实施的“双城”战略。2016年10月,宜宾把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宜宾实现新一轮大发展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口,提出建设大学城和科创城,力争到2021年建成10所以上大学、在校大学生突破10万人。

  当前,宜宾正按照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支持宜宾建国家创新型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区和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的定位,进一步唱好大学城和科创城“双城”战略,加快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成渝双城区域教育中心。

  敢为人先 

  “无中生有”建设“双城” 

  长期以来,宜宾以煤炭、白酒“一黑一白”两大传统产业为主。然而,随着绿色发展的大势所趋和白酒市场的低迷,传统的“一黑一白”产业优势不再突出。

  为改变这种格局,宜宾提出“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在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汽车、通用航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但面对智力密集型的高端成长型产业,仅靠1所本科院校和1所高职院校,显然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双轮驱动”的战略需求。

  如何破题?宜宾敢为人先,率先在省内除成都外提出了建设“双城”战略,不仅要建大学城,还要建科创城,补齐人才、科教短板。

  “双城”建设,规划先行。宜宾委托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单位,规划36平方公里用于“双城”建设,打造宜宾高端创新人才的集聚区、高端技术研发集成的核心区、高端成果转化的示范区和城市建设的新地标。

  一系列创新之举随之而来:设立新的机构,成立宜宾市大学城科创城建设服务局,专为“双城”建设服务;出台新的政策,对招引的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拎包入住”服务;组建新的团队,成立宜宾市科教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双城”项目的招引、投资、融资、建设、管理、运营等……

  此外,宜宾“双城”建设还创新实施“三个一”建设模式:“双城”36平方公里土地中,三分之一用于大学教学科研,三分之一用于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三分之一用于区域商业配套及少量优质住房开发。“这种模式的好处是,用城市开发的盈利,平衡大学和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宜宾市相关负责人称,在建设学校的同时,让配套设施、商业开发同步跟进,实现“双城”持续健康发展。

  按照规划,“双城”周边建设品牌学校、医院、公园、智能轨道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教师周转房、专家公寓、人才公寓以及少量优质住宅,解决来宜宾人才的后顾之忧。

  目前,“双城”已形成教育、医疗、住房、交通、商业、生活等功能完整的配套体系,越来越多人愿意扎根宜宾“双城”。

  担当作为 

  190天建成一所大学 

  引进高校办学,破题从宜宾与四川轻化工大学合作开始。2016年12月,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拉开了高校入驻“双城”的序幕。

  “双城”建设并非一帆风顺,但在困难面前,“双城”建设者知难而进、主动担当作为。

  2017年2月28日,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正式启动建设,当年9月开学前必须完工。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指挥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上班、吃饭在工地,没有周末和公休假。

  为加快建设进度,指挥部每天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坚持“问题不过夜”的原则,分层分级解决问题。同时,组建专家技术团队,对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问题进行及时研讨、提出解决方案,对一些急迫的问题甚至做到“马上拍板”“马上解决”。

  从开建到完工,短短的190天,指挥部召开协调会50余次,召开专题会近200次,现场确认材料800余种,认质认价600多次,研究解决重大问题20多个……

  2017年9月17日,宜宾“大学城”首所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迎来开学典礼,8000余名师生顺利入住,彻底改变了15年里宜宾只有1所本科院校的历史。190天就建成一所高标准大学,这不仅刷新了“临港速度”,更创造了“宜宾奇迹”。

  此外,在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二期启动建设时,原110KV沙坪东西线、110KV云顺线位于二期征地地块。为使二期顺利施工,宜宾对两线进行迁改。从1月中旬到 2月1日, 15座铁塔、7.4公里的110千伏线路拆迁完毕,腾出了建设用地2000余亩。

  正是这样的速度,宜宾“双城”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奇迹:5个月,建成四川大学宜宾园区;9个月,建成西华大学宜宾校区一期;10个月,建成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宜宾分院……

  2018年11月,省委书记彭清华在全省教育大会上指出:“宜宾在高校资源并不算好的情况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业发展需要创办新学院新学科,‘无中生有’建设大学城科创城,已经初具规模,要支持继续办好。”

  如今,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宜宾“双城”更具吸引力。目前,宜宾与19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校大学生由2016年2.5万人增加到现在5.7万人;留学生人数由零突破到50余个国家700余人,居全省第2位。

  产教融合 

  宜宾获全国试点示范 

  前不久,一款新型的微型智能电动车在宜宾完成整车研发和第一阶段试制。这款微型智能电动车车长仅为2.6米,但续航里程最高可达304公里。

  “这是同济汽车研究院在‘宜宾智造’的SEA微型智能电动车平台研发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款微型智能电动车的研发成功,意味着未来的宜宾,将在该领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通过“双城”建设,众多宜宾企业选择与高校合作,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教融合发展之路。

  围绕全省“5+1”和宜宾“8+2”产业发展需求,宜宾成立四川省智慧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智能云谷创新研究中心,引导高校和本地企业校企攻坚“产教融合战略基地”,建成全省智能终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型平台。

  2019年,宜宾引入启迪科技园,运营科创城一期的宜宾市科创中心,成功引进邓中翰、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及11家产研院落户。未来,宜宾还将依托入驻的产研院、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打造成宜宾高端创新人才的聚集区、高新技术研发集成的核心区、高端成果运用的孵化区。

  宜宾的产教融合还得到了省教育厅支持。2019年4月,宜宾与省教育厅携手厅市共建“四川省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试验区”,宜宾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产教研城一体化发展试验区”。

  目前,宜宾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孵化)平台9家;引进诺贝尔奖得主、院士、国家特聘专家等30名,院士(专家)工作站增至17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6户,增长75%;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6%,宜宾科技创新工作排名全省第2位,为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科教人才和智力支撑。正因如此,2019年宜宾成为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

  产教融合带来的则是更大的经济效应:宜宾新兴产业产值由2017年的275.8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556.7亿元;服务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468.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015.3亿元。

  回望来路,各大高校签约紧锣密鼓,各类科研院所纷至沓来,各个项目建设有序展开。展望未来,“双城”奋进崛起正为宜宾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宜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如虎添翼,驶入更具竞争力的快车道。(黄辉)

主办:中共广安市委宣传部 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广安文明网
电话:18086982098 联系邮箱:gawmwxx@163.com
何以三年崛起一座大学城?探秘宜宾(上)
[ 责任编辑:邓 岚 丨 日期: 2020-08-05 ]
来源:天下广安

  编前:市委五届六次全会以来,全市上下准确把握省委给予广安“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城市”“建设嘉陵江流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目标定位,牢固树立“一年干几件小事,几年干成一件大事”“晚干不如早干,要干就干好”的理念,按照市委“1234”工作思路,抓重点、攻难点,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刚刚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又明确“支持广安深化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探索跨省域一体化发展”的定位。把省委“作战图”变成广安“施工图”,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提出抢抓战略机遇,发挥比较优势,主动担当作为,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市。

  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必须苦干实干,需要以他山之石攻玉。近日,市委宣传部组织市级主要媒体深入地处成渝地区南翼和成渝贵昆四大城市“X”交汇处中部顶点的长江首城——宜宾,走进产业园区、项目一线采访,实地感受宜宾坚定“产业发展双轮驱动”的干劲和“我住长江头,永远争一流”的自信……

  2016年以前,宜宾只有1所本科院校和1所高职院校,每万人拥有大学生45.8人,处于全省落后水平。短短几年时间,宜宾与19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建成开学高校增加到7所。从全省落后水平,到省内除成都之外高校的最大集聚地,宜宾仅用了3年多时间。

  这得益于宜宾实施的“双城”战略。2016年10月,宜宾把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宜宾实现新一轮大发展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口,提出建设大学城和科创城,力争到2021年建成10所以上大学、在校大学生突破10万人。

  当前,宜宾正按照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支持宜宾建国家创新型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区和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的定位,进一步唱好大学城和科创城“双城”战略,加快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成渝双城区域教育中心。

  敢为人先 

  “无中生有”建设“双城” 

  长期以来,宜宾以煤炭、白酒“一黑一白”两大传统产业为主。然而,随着绿色发展的大势所趋和白酒市场的低迷,传统的“一黑一白”产业优势不再突出。

  为改变这种格局,宜宾提出“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在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汽车、通用航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但面对智力密集型的高端成长型产业,仅靠1所本科院校和1所高职院校,显然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双轮驱动”的战略需求。

  如何破题?宜宾敢为人先,率先在省内除成都外提出了建设“双城”战略,不仅要建大学城,还要建科创城,补齐人才、科教短板。

  “双城”建设,规划先行。宜宾委托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单位,规划36平方公里用于“双城”建设,打造宜宾高端创新人才的集聚区、高端技术研发集成的核心区、高端成果转化的示范区和城市建设的新地标。

  一系列创新之举随之而来:设立新的机构,成立宜宾市大学城科创城建设服务局,专为“双城”建设服务;出台新的政策,对招引的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拎包入住”服务;组建新的团队,成立宜宾市科教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双城”项目的招引、投资、融资、建设、管理、运营等……

  此外,宜宾“双城”建设还创新实施“三个一”建设模式:“双城”36平方公里土地中,三分之一用于大学教学科研,三分之一用于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三分之一用于区域商业配套及少量优质住房开发。“这种模式的好处是,用城市开发的盈利,平衡大学和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宜宾市相关负责人称,在建设学校的同时,让配套设施、商业开发同步跟进,实现“双城”持续健康发展。

  按照规划,“双城”周边建设品牌学校、医院、公园、智能轨道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教师周转房、专家公寓、人才公寓以及少量优质住宅,解决来宜宾人才的后顾之忧。

  目前,“双城”已形成教育、医疗、住房、交通、商业、生活等功能完整的配套体系,越来越多人愿意扎根宜宾“双城”。

  担当作为 

  190天建成一所大学 

  引进高校办学,破题从宜宾与四川轻化工大学合作开始。2016年12月,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拉开了高校入驻“双城”的序幕。

  “双城”建设并非一帆风顺,但在困难面前,“双城”建设者知难而进、主动担当作为。

  2017年2月28日,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正式启动建设,当年9月开学前必须完工。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指挥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上班、吃饭在工地,没有周末和公休假。

  为加快建设进度,指挥部每天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坚持“问题不过夜”的原则,分层分级解决问题。同时,组建专家技术团队,对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问题进行及时研讨、提出解决方案,对一些急迫的问题甚至做到“马上拍板”“马上解决”。

  从开建到完工,短短的190天,指挥部召开协调会50余次,召开专题会近200次,现场确认材料800余种,认质认价600多次,研究解决重大问题20多个……

  2017年9月17日,宜宾“大学城”首所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迎来开学典礼,8000余名师生顺利入住,彻底改变了15年里宜宾只有1所本科院校的历史。190天就建成一所高标准大学,这不仅刷新了“临港速度”,更创造了“宜宾奇迹”。

  此外,在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二期启动建设时,原110KV沙坪东西线、110KV云顺线位于二期征地地块。为使二期顺利施工,宜宾对两线进行迁改。从1月中旬到 2月1日, 15座铁塔、7.4公里的110千伏线路拆迁完毕,腾出了建设用地2000余亩。

  正是这样的速度,宜宾“双城”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奇迹:5个月,建成四川大学宜宾园区;9个月,建成西华大学宜宾校区一期;10个月,建成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宜宾分院……

  2018年11月,省委书记彭清华在全省教育大会上指出:“宜宾在高校资源并不算好的情况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业发展需要创办新学院新学科,‘无中生有’建设大学城科创城,已经初具规模,要支持继续办好。”

  如今,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宜宾“双城”更具吸引力。目前,宜宾与19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校大学生由2016年2.5万人增加到现在5.7万人;留学生人数由零突破到50余个国家700余人,居全省第2位。

  产教融合 

  宜宾获全国试点示范 

  前不久,一款新型的微型智能电动车在宜宾完成整车研发和第一阶段试制。这款微型智能电动车车长仅为2.6米,但续航里程最高可达304公里。

  “这是同济汽车研究院在‘宜宾智造’的SEA微型智能电动车平台研发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款微型智能电动车的研发成功,意味着未来的宜宾,将在该领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通过“双城”建设,众多宜宾企业选择与高校合作,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教融合发展之路。

  围绕全省“5+1”和宜宾“8+2”产业发展需求,宜宾成立四川省智慧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智能云谷创新研究中心,引导高校和本地企业校企攻坚“产教融合战略基地”,建成全省智能终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型平台。

  2019年,宜宾引入启迪科技园,运营科创城一期的宜宾市科创中心,成功引进邓中翰、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及11家产研院落户。未来,宜宾还将依托入驻的产研院、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打造成宜宾高端创新人才的聚集区、高新技术研发集成的核心区、高端成果运用的孵化区。

  宜宾的产教融合还得到了省教育厅支持。2019年4月,宜宾与省教育厅携手厅市共建“四川省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试验区”,宜宾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产教研城一体化发展试验区”。

  目前,宜宾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孵化)平台9家;引进诺贝尔奖得主、院士、国家特聘专家等30名,院士(专家)工作站增至17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6户,增长75%;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6%,宜宾科技创新工作排名全省第2位,为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科教人才和智力支撑。正因如此,2019年宜宾成为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

  产教融合带来的则是更大的经济效应:宜宾新兴产业产值由2017年的275.8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556.7亿元;服务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468.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015.3亿元。

  回望来路,各大高校签约紧锣密鼓,各类科研院所纷至沓来,各个项目建设有序展开。展望未来,“双城”奋进崛起正为宜宾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宜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如虎添翼,驶入更具竞争力的快车道。(黄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