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霜降时节,柿子红了。走在故宫中轴线上,红墙金顶白玉栏杆之间,“90后”作曲家李博禅聆听着历史的回响。
日前,记者跟随上海民族乐团赴故宫采风。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乐团委约李博禅创作一部时长75分钟的民族交响史诗《紫禁城》,12月30日将在上海大剧院首演。
从外滩到紫禁城
关于紫禁城的听觉印象,不少人会想起贝托鲁奇电影《末代皇帝》的配乐。1988年,该片获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以紫禁城为主题的音乐多是短小的影视音乐,从未有一部从时间、空间、历史和文化深度来聚焦的音乐史诗,上海民族乐团《紫禁城》的目标在于填补这一空白。
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建筑是静止的,但空间与形体的变化却呈现出流动的节奏感。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张杰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有人说,沿着紫禁城的中轴线往前走,高低起伏,就像听到一部交响乐。正阳门是序曲,太和殿是高潮,景山是尾声。”
《紫禁城》的构思超越建筑,分五个乐章,暂定名《东方奇迹》《中华礼典》《卉木拾音》《风雨沧桑》《文明之光》。五个乐章间将有四段短小的幕间曲《春》《夏》《秋》《冬》。目前,《紫禁城》音乐创作已完成五分之三,舞美、灯光、多媒体设计也在进行中。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再度带着创作团队到故宫采风,并与故宫博物院专家研讨。
2017年,上海民族乐团委约德国作曲家克里斯蒂安·佑斯特创作的《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是写给外滩的音乐史诗。以强有力的节奏推动生机勃勃的和声,呈现上海这座城市的进取和创新。这一次,乐团视野跳出上海,聚焦紫禁城。
抽象的音乐能讲好紫禁城的故事吗?“学道三十年,未免忧死生。闻弹一夜中,会尽天地情。”故宫博物院宫廷部馆员、宫廷音乐史专家刘国梁在与上海民族乐团的交谈中引用孟郊的《听琴》。他相信在文字、影像之外,音乐自有力量。
序曲从鸽哨开始
穿梭在紫禁城内,偶尔抬头能看见鸽群倏忽而过,翅膀在太阳下闪闪发光。李博禅创作的《紫禁城》序曲,就从鸽哨声开始。
“鸽哨是绑在鸽子腿上的哨子,鸽子振翅一飞,就能发出响声。这是老北京的民间风物。鸽哨一响,立马把你带到老北京的皇城上、胡同里,紫禁城的大门就这么缓缓打开。”李博禅说。
李博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如今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两年前,上海民族乐团委约他创作的民族交响史诗《英雄》首演一结束,罗小慈就跟他提起《紫禁城》的选题,李博禅两眼放光。当时,他刚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只有26岁,已获多项国际作曲比赛大奖。
罗小慈说:“现在许多人提到紫禁城就想到宫斗剧,反而忽略了它的建筑、器物、历史中折射出的中华文明的璀璨与深厚。我觉得用民乐来表达这样一个主题,非常适合。”
在罗小慈看来,李博禅很年轻,但他对作品结构的把握能力,对中国乐器演奏方式的理解,展现出难得的天赋和潜力。近几年,上海民族乐团与不少“80后”“90后”作曲家合作,委约了一批原创新作。这一次,《紫禁城》的整个创作团队十分年轻,导演、多媒体设计、音响设计都是“90后”。
“这些年轻人有个性、有实力,我非常看好他们。紫禁城历史悠久,但最终我们创作出的作品,要符合当代审美。希望《紫禁城》是一部有出处、有格调、深入浅出、观众喜爱的作品。”罗小慈说。
听到紫禁城四季
《紫禁城》的创作,是一个不断做加法,再不断做减法的过程。初期,经过主创团队的头脑风暴找到很多线索和思路,主题慢慢聚焦。
李博禅在《紫禁城》五个乐章间,创作了四首短小的幕间曲《春》《夏》《秋》《冬》。在紫禁城御花园,有万春、浮碧、千秋、澄瑞四个亭子,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刘国梁对四首幕间曲很感兴趣。“我们都很熟悉维瓦尔第的交响乐《四季》,但中国的四季是什么样的?紫禁城的四季是什么样的?相信在民族音乐中会听到不一样的表达。”
多次赴紫禁城采风,《紫禁城》“90后”导演龚玉娇被紫禁城的屋顶设计吸引: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代表着不同等级,而御花园中的四座亭子,屋顶也各有不同。如何在众多形状和线条中挑选并抽象出有代表性又简约的视觉形象,也是一大考验。
年轻主创团队对视听细节的追求,得到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馆员郭福祥的赞赏。“现在是故宫的秋,小小的树叶上滴了几滴小雨,就能感受故宫的秋意绵绵。希望在这部作品中,有宏观的视野,也有打动人心的细节。”
采风过程中,罗小慈关注着故宫里来来往往的游客、故宫的“网红”文创产品、《故宫日历》《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等近年来频频“出圈”的印刷品、纪录片、综艺节目等。“我们希望了解过去的紫禁城,也想展现现在的紫禁城。曾经只属于古代帝王的紫禁城,如今正亲切地向人民敞开怀抱,在这个时代跃动出新的乐章。她是全世界人类共享的文明财富。”
北京 河北 安徽 四川 重庆 福建 贵州 浙江 上海 山东 山西 新疆 云南 甘肃 广东 宁夏 成都 广州 武汉 唐山 马鞍山 绍兴 鄂尔多斯 黄山 厦门 哈尔滨 苏州 芜湖 常州 晋城 淮北 宿州 南京 太原 福州 合肥 长治 南宁 珠海 濮阳 大庆 毕节 临沂 贵阳 杭州 南通 蚌埠 中山 铜陵 东莞 常德 无锡 徐州 宁波 遵义 嘉兴 潍坊 长沙 克拉玛依 惠州 大连 深圳 淮南 佛山 南昌 秦皇岛 重庆渝北 阜阳 重庆渝中 张家港 包头 洛阳 亳州 青岛 廊坊 长春 宜昌 扬州 遂宁 萍乡 池州 威海 三门峡 济南 六安 江门 焦作 郑州 朔州 三明 兰州 绵阳 侯马 临汾 许昌 济源 南阳 镇江 营口 东营 安庆 西安 宣城 北京东城 滁州 石家庄 上海静安 岳阳 天津和平区 日照 韶关 庆阳 上海浦东 邯郸 吉林市 沈阳 北京朝阳 上海长宁 肇庆 泉州 烟台 漳州 景德镇 宝鸡 柳州 广安 昆明 淄博 银川 通辽 金昌 安阳 承德 泰州 莱芜 晋中 吕梁
霜降时节,柿子红了。走在故宫中轴线上,红墙金顶白玉栏杆之间,“90后”作曲家李博禅聆听着历史的回响。
日前,记者跟随上海民族乐团赴故宫采风。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乐团委约李博禅创作一部时长75分钟的民族交响史诗《紫禁城》,12月30日将在上海大剧院首演。
从外滩到紫禁城
关于紫禁城的听觉印象,不少人会想起贝托鲁奇电影《末代皇帝》的配乐。1988年,该片获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以紫禁城为主题的音乐多是短小的影视音乐,从未有一部从时间、空间、历史和文化深度来聚焦的音乐史诗,上海民族乐团《紫禁城》的目标在于填补这一空白。
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建筑是静止的,但空间与形体的变化却呈现出流动的节奏感。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张杰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有人说,沿着紫禁城的中轴线往前走,高低起伏,就像听到一部交响乐。正阳门是序曲,太和殿是高潮,景山是尾声。”
《紫禁城》的构思超越建筑,分五个乐章,暂定名《东方奇迹》《中华礼典》《卉木拾音》《风雨沧桑》《文明之光》。五个乐章间将有四段短小的幕间曲《春》《夏》《秋》《冬》。目前,《紫禁城》音乐创作已完成五分之三,舞美、灯光、多媒体设计也在进行中。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再度带着创作团队到故宫采风,并与故宫博物院专家研讨。
2017年,上海民族乐团委约德国作曲家克里斯蒂安·佑斯特创作的《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是写给外滩的音乐史诗。以强有力的节奏推动生机勃勃的和声,呈现上海这座城市的进取和创新。这一次,乐团视野跳出上海,聚焦紫禁城。
抽象的音乐能讲好紫禁城的故事吗?“学道三十年,未免忧死生。闻弹一夜中,会尽天地情。”故宫博物院宫廷部馆员、宫廷音乐史专家刘国梁在与上海民族乐团的交谈中引用孟郊的《听琴》。他相信在文字、影像之外,音乐自有力量。
序曲从鸽哨开始
穿梭在紫禁城内,偶尔抬头能看见鸽群倏忽而过,翅膀在太阳下闪闪发光。李博禅创作的《紫禁城》序曲,就从鸽哨声开始。
“鸽哨是绑在鸽子腿上的哨子,鸽子振翅一飞,就能发出响声。这是老北京的民间风物。鸽哨一响,立马把你带到老北京的皇城上、胡同里,紫禁城的大门就这么缓缓打开。”李博禅说。
李博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如今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两年前,上海民族乐团委约他创作的民族交响史诗《英雄》首演一结束,罗小慈就跟他提起《紫禁城》的选题,李博禅两眼放光。当时,他刚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只有26岁,已获多项国际作曲比赛大奖。
罗小慈说:“现在许多人提到紫禁城就想到宫斗剧,反而忽略了它的建筑、器物、历史中折射出的中华文明的璀璨与深厚。我觉得用民乐来表达这样一个主题,非常适合。”
在罗小慈看来,李博禅很年轻,但他对作品结构的把握能力,对中国乐器演奏方式的理解,展现出难得的天赋和潜力。近几年,上海民族乐团与不少“80后”“90后”作曲家合作,委约了一批原创新作。这一次,《紫禁城》的整个创作团队十分年轻,导演、多媒体设计、音响设计都是“90后”。
“这些年轻人有个性、有实力,我非常看好他们。紫禁城历史悠久,但最终我们创作出的作品,要符合当代审美。希望《紫禁城》是一部有出处、有格调、深入浅出、观众喜爱的作品。”罗小慈说。
听到紫禁城四季
《紫禁城》的创作,是一个不断做加法,再不断做减法的过程。初期,经过主创团队的头脑风暴找到很多线索和思路,主题慢慢聚焦。
李博禅在《紫禁城》五个乐章间,创作了四首短小的幕间曲《春》《夏》《秋》《冬》。在紫禁城御花园,有万春、浮碧、千秋、澄瑞四个亭子,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刘国梁对四首幕间曲很感兴趣。“我们都很熟悉维瓦尔第的交响乐《四季》,但中国的四季是什么样的?紫禁城的四季是什么样的?相信在民族音乐中会听到不一样的表达。”
多次赴紫禁城采风,《紫禁城》“90后”导演龚玉娇被紫禁城的屋顶设计吸引: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代表着不同等级,而御花园中的四座亭子,屋顶也各有不同。如何在众多形状和线条中挑选并抽象出有代表性又简约的视觉形象,也是一大考验。
年轻主创团队对视听细节的追求,得到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馆员郭福祥的赞赏。“现在是故宫的秋,小小的树叶上滴了几滴小雨,就能感受故宫的秋意绵绵。希望在这部作品中,有宏观的视野,也有打动人心的细节。”
采风过程中,罗小慈关注着故宫里来来往往的游客、故宫的“网红”文创产品、《故宫日历》《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等近年来频频“出圈”的印刷品、纪录片、综艺节目等。“我们希望了解过去的紫禁城,也想展现现在的紫禁城。曾经只属于古代帝王的紫禁城,如今正亲切地向人民敞开怀抱,在这个时代跃动出新的乐章。她是全世界人类共享的文明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