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众观看四川省文联纪念改革开放40年文艺特展。记者 肖雨杨 摄
看巨变
11月22日,“恢宏改革画卷·见证巴蜀巨变——四川省文联纪念改革开放40年文艺特展”在四川美术馆揭幕。600余件(组)摄影、书法、绘画等作品以及相关文献和影像作品,生动呈现改革开放40年来巴蜀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
此次展览共分为改革的力量、田野的希望、奋斗的足迹、文化的探索、生活的浪潮、城市的变奏、创造的气象、开放的姿态、光阴的故事等九大主题单元,既浓墨重彩地勾勒出40年来四川文艺的发展之路、繁荣之景,也对改革开放这一宏大主题进行了生动而全方位的展示。展览共征集到38885幅摄影作品,包括书法作品41幅、美术作品(含雕塑)23件、经典剧(节)目47个,各类文献267件;上至104岁高龄的省文联名誉主席马识途、87岁作家流沙河,下至“90后”艺术工作者都参与其中。展览不乏名家名作,罗中立、高小华、何多苓等人的画作,叶毓山、朱成等人的雕塑以及李焕民、阿鸽等人的版画,还有马识途、流沙河、何应辉等大家的书法,都将在特展中呈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特展中还专门开辟了经典回放厅,每天播放“四川造”经典电影、戏剧、曲艺、杂技等作品。届时,观众可重温《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顽主》《红衣少女》《易胆大》《马前泼水》《长江第一漂》《远山的花朵》等名作。
展览将展至12月9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霖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展览开幕。(四川日报)
600余件文艺作品 浓缩巴蜀40年
——四川省文联纪念改革开放40年文艺特展开展
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在全国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牌子,换上乡人民政府牌子的照片充满历史的印迹;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流露出质朴的人道主义关怀;《爱我中华》书法体现着马识途老人的赤子之心……
两名参观者在摄影作品前自拍留影。记者 肖雨杨 摄
11月22日,“恢宏改革画卷·见证巴蜀巨变——四川省文联纪念改革开放40年文艺特展”在四川美术馆开展,600余件(组)摄影、书法、绘画等作品以及相关文献和影像作品,描绘出改革开放的恢宏画卷和巴蜀时代变迁。
每张照片
都是时代的烙印
走进此次展览,犹如踏入时光隧道,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个瞬间,被照片、画作、书法及精彩的影视作品等记录,给人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980年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在全国率先换上乡人民政府牌子的珍贵瞬间。接下来的照片中,既有邓小平1980年在成都簇桥农家了解沼气使用的身影,也有1992年成都红庙子街股票交易的人潮涌动;既有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战机——歼-10在2016年11月试飞穿越雪域高原时的震撼场景,也有“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种种抗震救灾的感人瞬间;还有成都首届福利彩票发行、街头求职等岁月即景。
展览策展人、摄影家李杰介绍,参展的600余幅照片从38885幅公开征集的摄影作品中精挑细选,展现出改革的力量、田野的希望及奋斗的足迹等不同主题。参展者既有知名摄影家,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
记者看到,充满时代烙印的照片,吸引不少公众驻足观看。60多岁的成都观众简修萍在《1980年成都市青年路上的“杨百万”》照片前合影留念,“当年买的杨百万蚊帐,用了好多年才丢”。
更多观众被《蜀道今昔》《大凉山风电》及成都市区发展对比图等照片震撼,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的学生们纷纷留言,“每一幅照片都是时代的烙印”“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正昂首阔步行走于世界之间”。
每幅书画
都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美术和书法也是展览的重要支撑。罗中立、高小华、何多苓等人的画作,叶毓山、朱成等人的雕塑,李焕民、阿鸽等人的版画,或是马识途、流沙河、何应辉等大家的书法,都呈现出直击人心的力量。
改革开放后,文化也开始艰难的探索。以四川美术群体为代表的“伤痕美术”,标志着中国艺术回归到现实主义,并把人本主义及人道主义关怀作为美学诉求,成为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现象。此次展览中,何多苓的油画《春风已经苏醒》、高小华的《为什么》等作品,共同描绘着一个时代的特有气息。
展览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体现的质朴人道主义关怀令人动容。此次展览,罗中立从未发表过的《父亲》创作手稿和草图同时呈现。
此外,何多苓与艾轩合作的油画《第三代人》作为四川美术创作在上世纪80年代从批判现实转向精神表达的转折之作,也参与展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得到了马识途、流沙河、魏明伦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支持。104岁的马识途为展览写下《爱我中华》书法作品。87岁的流沙河眼睛不好,当展方发出邀请时,欣然提笔写下“摸着石头过河”。
83岁的著名画家邱笑秋不仅带来一幅作品,还表示自己就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正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刮起了我汹涌澎湃的创作激情,我要珍惜这个伟大的时代,继续创作,多出精品”。(四川日报)
相关链接
四川省文联纪念改革开放40年文艺特展开展 见证巴蜀巨变
2018年11月22日,由四川省文联主办、省摄影家协会、省美协、省书法家协会等协办的《恢宏改革画卷·见证巴蜀巨变——四川省文联纪念改革开放40年文艺特展》在四川美术馆隆重揭幕。
展览涵盖了九大主题单元,以及“经典回放”“现场秀”等配套环节,共展出摄影、书法、绘画等600余件作品,以及相关文献、影视等内容,既全面概括又重点突出,浓墨重彩地勾勒出40年来四川文艺的发展之路、繁荣之景。(信息来源:四川文明网)
北京 河北 安徽 四川 重庆 福建 贵州 浙江 上海 山东 山西 新疆 云南 甘肃 广东 宁夏 成都 广州 武汉 唐山 马鞍山 绍兴 鄂尔多斯 黄山 厦门 哈尔滨 苏州 芜湖 常州 晋城 淮北 宿州 南京 太原 福州 合肥 长治 南宁 珠海 濮阳 大庆 毕节 临沂 贵阳 杭州 南通 蚌埠 中山 铜陵 东莞 常德 无锡 徐州 宁波 遵义 嘉兴 潍坊 长沙 克拉玛依 惠州 大连 深圳 淮南 佛山 南昌 秦皇岛 重庆渝北 阜阳 重庆渝中 张家港 包头 洛阳 亳州 青岛 廊坊 长春 宜昌 扬州 遂宁 萍乡 池州 威海 三门峡 济南 六安 江门 焦作 郑州 朔州 三明 兰州 绵阳 侯马 临汾 许昌 济源 南阳 镇江 营口 东营 安庆 西安 宣城 北京东城 滁州 石家庄 上海静安 岳阳 天津和平区 日照 韶关 庆阳 上海浦东 邯郸 吉林市 沈阳 北京朝阳 上海长宁 肇庆 泉州 烟台 漳州 景德镇 宝鸡 柳州 广安 昆明 淄博 银川 通辽 金昌 安阳 承德 泰州 莱芜 晋中 吕梁
观众观看四川省文联纪念改革开放40年文艺特展。记者 肖雨杨 摄
看巨变
11月22日,“恢宏改革画卷·见证巴蜀巨变——四川省文联纪念改革开放40年文艺特展”在四川美术馆揭幕。600余件(组)摄影、书法、绘画等作品以及相关文献和影像作品,生动呈现改革开放40年来巴蜀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
此次展览共分为改革的力量、田野的希望、奋斗的足迹、文化的探索、生活的浪潮、城市的变奏、创造的气象、开放的姿态、光阴的故事等九大主题单元,既浓墨重彩地勾勒出40年来四川文艺的发展之路、繁荣之景,也对改革开放这一宏大主题进行了生动而全方位的展示。展览共征集到38885幅摄影作品,包括书法作品41幅、美术作品(含雕塑)23件、经典剧(节)目47个,各类文献267件;上至104岁高龄的省文联名誉主席马识途、87岁作家流沙河,下至“90后”艺术工作者都参与其中。展览不乏名家名作,罗中立、高小华、何多苓等人的画作,叶毓山、朱成等人的雕塑以及李焕民、阿鸽等人的版画,还有马识途、流沙河、何应辉等大家的书法,都将在特展中呈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特展中还专门开辟了经典回放厅,每天播放“四川造”经典电影、戏剧、曲艺、杂技等作品。届时,观众可重温《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顽主》《红衣少女》《易胆大》《马前泼水》《长江第一漂》《远山的花朵》等名作。
展览将展至12月9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霖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展览开幕。(四川日报)
600余件文艺作品 浓缩巴蜀40年
——四川省文联纪念改革开放40年文艺特展开展
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在全国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牌子,换上乡人民政府牌子的照片充满历史的印迹;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流露出质朴的人道主义关怀;《爱我中华》书法体现着马识途老人的赤子之心……
两名参观者在摄影作品前自拍留影。记者 肖雨杨 摄
11月22日,“恢宏改革画卷·见证巴蜀巨变——四川省文联纪念改革开放40年文艺特展”在四川美术馆开展,600余件(组)摄影、书法、绘画等作品以及相关文献和影像作品,描绘出改革开放的恢宏画卷和巴蜀时代变迁。
每张照片
都是时代的烙印
走进此次展览,犹如踏入时光隧道,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个瞬间,被照片、画作、书法及精彩的影视作品等记录,给人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980年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在全国率先换上乡人民政府牌子的珍贵瞬间。接下来的照片中,既有邓小平1980年在成都簇桥农家了解沼气使用的身影,也有1992年成都红庙子街股票交易的人潮涌动;既有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战机——歼-10在2016年11月试飞穿越雪域高原时的震撼场景,也有“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种种抗震救灾的感人瞬间;还有成都首届福利彩票发行、街头求职等岁月即景。
展览策展人、摄影家李杰介绍,参展的600余幅照片从38885幅公开征集的摄影作品中精挑细选,展现出改革的力量、田野的希望及奋斗的足迹等不同主题。参展者既有知名摄影家,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
记者看到,充满时代烙印的照片,吸引不少公众驻足观看。60多岁的成都观众简修萍在《1980年成都市青年路上的“杨百万”》照片前合影留念,“当年买的杨百万蚊帐,用了好多年才丢”。
更多观众被《蜀道今昔》《大凉山风电》及成都市区发展对比图等照片震撼,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的学生们纷纷留言,“每一幅照片都是时代的烙印”“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正昂首阔步行走于世界之间”。
每幅书画
都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美术和书法也是展览的重要支撑。罗中立、高小华、何多苓等人的画作,叶毓山、朱成等人的雕塑,李焕民、阿鸽等人的版画,或是马识途、流沙河、何应辉等大家的书法,都呈现出直击人心的力量。
改革开放后,文化也开始艰难的探索。以四川美术群体为代表的“伤痕美术”,标志着中国艺术回归到现实主义,并把人本主义及人道主义关怀作为美学诉求,成为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现象。此次展览中,何多苓的油画《春风已经苏醒》、高小华的《为什么》等作品,共同描绘着一个时代的特有气息。
展览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体现的质朴人道主义关怀令人动容。此次展览,罗中立从未发表过的《父亲》创作手稿和草图同时呈现。
此外,何多苓与艾轩合作的油画《第三代人》作为四川美术创作在上世纪80年代从批判现实转向精神表达的转折之作,也参与展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得到了马识途、流沙河、魏明伦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支持。104岁的马识途为展览写下《爱我中华》书法作品。87岁的流沙河眼睛不好,当展方发出邀请时,欣然提笔写下“摸着石头过河”。
83岁的著名画家邱笑秋不仅带来一幅作品,还表示自己就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正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刮起了我汹涌澎湃的创作激情,我要珍惜这个伟大的时代,继续创作,多出精品”。(四川日报)
相关链接
四川省文联纪念改革开放40年文艺特展开展 见证巴蜀巨变
2018年11月22日,由四川省文联主办、省摄影家协会、省美协、省书法家协会等协办的《恢宏改革画卷·见证巴蜀巨变——四川省文联纪念改革开放40年文艺特展》在四川美术馆隆重揭幕。
展览涵盖了九大主题单元,以及“经典回放”“现场秀”等配套环节,共展出摄影、书法、绘画等600余件作品,以及相关文献、影视等内容,既全面概括又重点突出,浓墨重彩地勾勒出40年来四川文艺的发展之路、繁荣之景。(信息来源:四川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