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队伍建设的着力点
[ 责任编辑: 申蕊 丨 日期: 2018-10-22 ] 来源:

  当前,面对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发生的深刻变化,传统媒体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纷纷实施转型升级战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努力在构建互联网新型媒体机构、运行机制、生产方式上实现新突破,在打造平台级、现象级新媒体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在满足不同层面受众需求的社交新媒体应用上实现新突破,在探索新一代互联网内容和技术服务的商业模式上实现新突破,以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和主流媒体集团。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面对挑战,抓住媒体融合发展的根本,下气力建设一支具有互联网思维、适应新的传播业态、信得过、用得上的高素质专业化新闻队伍。

  正视主流媒体新闻队伍面临的新挑战

  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新媒体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新闻产品的生产、提供、传播、消费等各个环节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撑作用和技术创新空间,在媒介融合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传统媒体新闻编采队伍既面临转型也面临挑战。

  新闻编采的信息话语权弱化。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传统媒介环境下掌握着信息的选择权与发布权,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对于新闻信息的话语权比较强。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方式愈发多样化,新闻话语权逐渐转移到网络或是其他平台的受众手中,受众可以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新闻和信息,受众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想观点,同时也可以发布信息。传统媒体在这些新传媒模式的冲击下,其在信息传播中的垄断地位受到动摇,新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快速传播使传统主流媒体新闻编采人员失去信息控制的能力。

  新闻编采的传统理念受到冲击。传统的编采工作要遵循严格的范式要求以及文字用法,具有十分严谨的逻辑结构,但形式有些单一。新媒体传播新闻的方式突破了这种严谨的工作流程,新媒体为了能够更好地吸引受众的眼球,利用互联网的时效性以及互动性,不断加强自身的吸引能力。传统新闻编采的思想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其主观的价值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新闻编辑如何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筛选出适合受众阅读的新闻内容,考验新闻编辑的文字功底以及媒介素养,也对新闻编辑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着力用好用活人才存量

  围绕做大做强做优新型主流媒体和主流媒体集团,千方百计盘活现有新闻人才存量,合理配置现有人才资源,进一步提升素质能力,激发现有新闻队伍的活力,使其释放工作潜能。

  提升新闻策划能力。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受众的新闻需求呈现多元化和分散化特点,对新闻的数量、质量都有新的要求。基于此,必须引领新闻编采工作人员既提升编采新闻的基本功,又提升经营新闻信息的能力。引导新闻编采工作人员进一步修炼新闻敏感,精准把握当下新闻受众的心理变化和实际需求,进行精选精编,在形成自身新闻特色的同时提高新闻的质量。新闻编采人员要增强“慧眼”意识,多角度挖掘信息的新闻价值,全面迅速地报道其他媒体未报道或报道不深不透群众又非常关心的独家新闻,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

  提升信息掌控能力。随着新媒体层出不穷,对新闻编采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媒体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数据资源的海量性,面对着海量的新闻信息数据,对于新时代的新闻采编工作人员,新闻敏感度以及整合能力成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必须注重实践锻炼,提升新闻采编者的新闻敏感度,强化对信息资源的高度整合,促使信息适时快速转化为新闻,增强新闻影响力。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面对当前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思想的“折旧率”越来越快、能力的“迭代率”越来越高的实际,推动现有编采队伍持续升级迭代,尽快进行素质结构转型优化,全面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引领编采队伍顺应媒介融合大势,进一步增强紧迫感,更新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不再囿于面对单一媒体的工作惯性,发力补足能力上的短板、本领上的不足。新闻编采队伍必须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下功夫,注重勤学习、拓技能、多锻炼,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练就“几把刷子”,能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数据分析等多种能力为一身,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更好地适应采、编、制、录、播以及选题策划、市场经营等跨媒体的全能技术,上演“全武行”。

  着力扩大人才增量

  紧跟传媒生态变化的新趋势、新格局,结合融合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抓好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全媒体业务技能、复合型、创新型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培养,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发挥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优势,培养和造就新闻人才。地方党委宣传部门、高等院校、媒体从业人员发挥各自的优势,强强联合、相互借力,共同打造新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改革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理念,培养融媒体人才。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实际上是形成了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二维媒体结构和二元舆论生态,迫切要求新闻传播院校必须全面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模式。顺应新闻传播的智能化发生的深刻变化,改革新闻传播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模式,着力培养既熟悉各种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和特性,适应新技术对新闻采访、编辑、制作和传输的新要求,又把握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类型媒体的传播特点,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媒体”型新闻人才,以满足媒体深度融合整体转型需求。

  突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造就新闻后备人才。媒体根据本单位人才需求,同高校签订“订单合同”;高校根据媒体需要,采取“订单培养”的模式,实现用人单位与育人单位间的双赢。“订单式”人才培养,让双方实现优势互补、深层合作,培养移动互联网时代和新媒体形势下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同步、与行业人才储备同步。

主办:中共广安市委宣传部 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广安文明网
电话:18086982098 联系邮箱:gawmwxx@163.com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队伍建设的着力点
[ 责任编辑:申蕊 丨 日期: 2018-10-22 ]
来源:

  当前,面对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发生的深刻变化,传统媒体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纷纷实施转型升级战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努力在构建互联网新型媒体机构、运行机制、生产方式上实现新突破,在打造平台级、现象级新媒体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在满足不同层面受众需求的社交新媒体应用上实现新突破,在探索新一代互联网内容和技术服务的商业模式上实现新突破,以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和主流媒体集团。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面对挑战,抓住媒体融合发展的根本,下气力建设一支具有互联网思维、适应新的传播业态、信得过、用得上的高素质专业化新闻队伍。

  正视主流媒体新闻队伍面临的新挑战

  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新媒体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新闻产品的生产、提供、传播、消费等各个环节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撑作用和技术创新空间,在媒介融合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传统媒体新闻编采队伍既面临转型也面临挑战。

  新闻编采的信息话语权弱化。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传统媒介环境下掌握着信息的选择权与发布权,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对于新闻信息的话语权比较强。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方式愈发多样化,新闻话语权逐渐转移到网络或是其他平台的受众手中,受众可以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新闻和信息,受众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想观点,同时也可以发布信息。传统媒体在这些新传媒模式的冲击下,其在信息传播中的垄断地位受到动摇,新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快速传播使传统主流媒体新闻编采人员失去信息控制的能力。

  新闻编采的传统理念受到冲击。传统的编采工作要遵循严格的范式要求以及文字用法,具有十分严谨的逻辑结构,但形式有些单一。新媒体传播新闻的方式突破了这种严谨的工作流程,新媒体为了能够更好地吸引受众的眼球,利用互联网的时效性以及互动性,不断加强自身的吸引能力。传统新闻编采的思想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其主观的价值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新闻编辑如何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筛选出适合受众阅读的新闻内容,考验新闻编辑的文字功底以及媒介素养,也对新闻编辑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着力用好用活人才存量

  围绕做大做强做优新型主流媒体和主流媒体集团,千方百计盘活现有新闻人才存量,合理配置现有人才资源,进一步提升素质能力,激发现有新闻队伍的活力,使其释放工作潜能。

  提升新闻策划能力。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受众的新闻需求呈现多元化和分散化特点,对新闻的数量、质量都有新的要求。基于此,必须引领新闻编采工作人员既提升编采新闻的基本功,又提升经营新闻信息的能力。引导新闻编采工作人员进一步修炼新闻敏感,精准把握当下新闻受众的心理变化和实际需求,进行精选精编,在形成自身新闻特色的同时提高新闻的质量。新闻编采人员要增强“慧眼”意识,多角度挖掘信息的新闻价值,全面迅速地报道其他媒体未报道或报道不深不透群众又非常关心的独家新闻,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

  提升信息掌控能力。随着新媒体层出不穷,对新闻编采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媒体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数据资源的海量性,面对着海量的新闻信息数据,对于新时代的新闻采编工作人员,新闻敏感度以及整合能力成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必须注重实践锻炼,提升新闻采编者的新闻敏感度,强化对信息资源的高度整合,促使信息适时快速转化为新闻,增强新闻影响力。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面对当前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思想的“折旧率”越来越快、能力的“迭代率”越来越高的实际,推动现有编采队伍持续升级迭代,尽快进行素质结构转型优化,全面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引领编采队伍顺应媒介融合大势,进一步增强紧迫感,更新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不再囿于面对单一媒体的工作惯性,发力补足能力上的短板、本领上的不足。新闻编采队伍必须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下功夫,注重勤学习、拓技能、多锻炼,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练就“几把刷子”,能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数据分析等多种能力为一身,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更好地适应采、编、制、录、播以及选题策划、市场经营等跨媒体的全能技术,上演“全武行”。

  着力扩大人才增量

  紧跟传媒生态变化的新趋势、新格局,结合融合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抓好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全媒体业务技能、复合型、创新型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培养,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发挥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优势,培养和造就新闻人才。地方党委宣传部门、高等院校、媒体从业人员发挥各自的优势,强强联合、相互借力,共同打造新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改革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理念,培养融媒体人才。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实际上是形成了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二维媒体结构和二元舆论生态,迫切要求新闻传播院校必须全面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模式。顺应新闻传播的智能化发生的深刻变化,改革新闻传播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模式,着力培养既熟悉各种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和特性,适应新技术对新闻采访、编辑、制作和传输的新要求,又把握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类型媒体的传播特点,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媒体”型新闻人才,以满足媒体深度融合整体转型需求。

  突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造就新闻后备人才。媒体根据本单位人才需求,同高校签订“订单合同”;高校根据媒体需要,采取“订单培养”的模式,实现用人单位与育人单位间的双赢。“订单式”人才培养,让双方实现优势互补、深层合作,培养移动互联网时代和新媒体形势下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同步、与行业人才储备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