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基层 10分钟小文化圈的大作用
[ 责任编辑: 杜金香 丨 日期: 2018-07-30 ] 来源:新华网

  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基层,实实在在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却也是难点所在。湖南株洲在广大农村创新开展“门前三小”建设,让“小书屋”“小广场”“小讲堂”发挥大作用,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就此打通。 

  公共文化如何送到家门口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每次要开展点文体活动都要来村部,不过问题是路远了点、看的书杂了点、活动场地少了点……”村民纷纷表示,能不能在家门口多设点? 

  过去,“一般文化活动场地都在村部,随着近年行政区划的调整,有的村面积达到数十平方公里,村民要走40多分钟才能赶过来,极其不便。”看到问题,株洲市文体广新局副局长谢春利说,能不能把资源进一步下沉? 

  “农村文化建设和服务重在氛围、难在常态。”株洲市文体广新局局长杨小幼说,过去我们更多地依靠乡村大舞台的作用,但送戏、送影等活动并不是时时都有。“如果群众家门口有‘小舞台’,就可以自发组织广场舞、读书会等各种活动,‘政府搭台,群众唱戏’也能成为常态。” 

  解答问题的契机出现在2016年。当时,株洲市全面启动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在攸县,一些村民小组自发筹资、自辟场地新建组级文体中心。攸县文体广新局顺势引导,为他们配置篮球架、乒乓球台等文体器材,县图文两馆在镇文化站、村文化服务中心建立图书馆、文化馆分馆,把资源进一步下沉,服务下移。两年间,攸县在5087个村民小组中逐步建成了1000个组级文化服务中心,获得村民广泛好评。 

  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方便更多群众,经验马上在全市进行推广。门前小书屋、小广场、小讲堂的“门前三小”迅速把文化服务点搬到了老百姓家门口,有效打通基层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已经建成示范点20个,计划年内完成100个。 

  以10分钟路程为标准 

  “小书屋提供书籍借阅,小广场用于文体健身,小讲堂主要为基层党员、假期学生授课解惑。村民都说,这为他们的文体生活解了渴!”谢春利说。 

  布好点是建设的基础。“门前三小”以“10分钟路程”为标准,设在村民集居地,覆盖人口300人。小广场面积300平方米,配送篮球架、体育健身器材、音响等“三大件”,把最基本的阵地建起来。与此同时,尝试将小书屋的部分书籍分配到周边的人流集散地,设置借阅分点,各个点的图书每年定期轮流交换,方便更多人借阅。 

  在株洲市攸县石羊塘镇,老党员、退休教师和离任村干部成了“门前三小”的管理员,保证了时时有人管、天天能开放。“过去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管理大部分由村干部兼管,常因为村务无暇顾及,不少设施就容易成为‘空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巫志南表示,要把建设起来的设施管好用好,充分发挥效能,“请好人”无疑是重要方面。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和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他们有热心、有能力、有威信,无疑是最恰当的管理员人选。 

  农家书屋不是“百货超市”,不应该什么书都来、什么书都有。杨小幼说:“针对当前农村儿童老人较多的现状,我们选定的书籍以少儿读物、农业科技、保健养生类等为主,以群众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为主。群众普遍反映这比过去的“‘大锅饭”’好吃。” 

  现在,攸县高桥农家书屋为每一个借书的孩子建立了读书档案,凡借书10次就能获赠热心人士捐赠的图书;撰写读书心得满10篇以上,按排名逐年上墙表彰,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小广场则积极组织村民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等文娱活动,承接各类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让屋场都跳起来、乐起来。小讲堂广泛邀请地方有学识、有本领、有威望的乡贤能人,开展理论宣讲、法律宣传、道德评议等活动,同时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共同学习的场所和氛围。 

  门前“三小”作用不小 

  “‘三小’的作用可不小,我们精神生活丰富了,幸福指数上来了,打牌的少了、打球的多了,进饭馆的少了、进书馆的多了,邻里矛盾的少了、互敬互助的多了,抓发展、干事业的劲头也更足了。”村民纷纷点赞。 

  “基层的事情,绝大多数是党外看党内,群众看党员。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越是党员干部带头,小书屋就越火爆,小广场就热闹,小课堂就越满档。”杨小幼说,因此,我们开展了党员文化服务示范岗创建工作,始终注重发动身边的党员带头讲党课,带头推文体活动,带头搞读书会,带头参与志愿管理,真正把“门前三小”打造成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窗口,形成了一批党员文化志愿者、党员文化管理员等常年活跃在基层的文化骨干队伍。 

  此外,乡贤的力量对于乡村文化的发展也大有裨益。近两年,株洲还在大力挖掘本土乡贤,努力让乡贤回乡土,让乡贤讲乡情,让乡贤办乡学,带动和影响了一大批群众参与农村文化事业。(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 7月21日 记者 郑海鸥) 

  公共文化也需家常味 

  钟文明 

  近年来,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蓬勃发展。如何打破公共文化“大锅饭”的固有服务模式?各地先后探索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将一道道丰盛美味的文化大餐做出贴心家常味。 

  所谓“家常味”,事实上就是针对不同文化需求的老百姓量身定做文化“小灶”,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精准定制公共文化服务。 

  以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为例,他们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群体的需求,把公共文化服务分为三个层次:针对老年群体,向各街道、敬老院输送以传统锡剧、评弹、京剧等节目为主的演出;针对中青年群体,开展中国年画展等大型展览,并委托文化馆每周举办瑜伽、美术等艺术课程;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非遗”进校园主题活动,由图书馆举办文化小记者俱乐部、读书漂流等活动。 

  而湖南株洲开展的“门前三小”也很有创意。在小书屋,老百姓可以借阅到心仪的图书;在小广场,大家可以畅快地开展文体健身;小讲堂里,基层党员学习有了阵地,假期学生有了学习场所。这些精准定制的公共文化服务,看上去很“小”,却因小而更加细腻、更有温度。再“高大上”的文化服务,如果没有用处,也只能成为“花架子”。再“美味”的大餐,如果不合胃口,吃起来也索然无味。许多地方已用实践证明,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定制,方能事半功倍,让公共文化服务在真正惠及全民的过程中,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 7月21日) 

主办:中共广安市委宣传部 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广安文明网
电话:18086982098 联系邮箱:gawmwxx@163.com
株洲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基层 10分钟小文化圈的大作用
[ 责任编辑:杜金香 丨 日期: 2018-07-30 ]
来源:新华网

  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基层,实实在在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却也是难点所在。湖南株洲在广大农村创新开展“门前三小”建设,让“小书屋”“小广场”“小讲堂”发挥大作用,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就此打通。 

  公共文化如何送到家门口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每次要开展点文体活动都要来村部,不过问题是路远了点、看的书杂了点、活动场地少了点……”村民纷纷表示,能不能在家门口多设点? 

  过去,“一般文化活动场地都在村部,随着近年行政区划的调整,有的村面积达到数十平方公里,村民要走40多分钟才能赶过来,极其不便。”看到问题,株洲市文体广新局副局长谢春利说,能不能把资源进一步下沉? 

  “农村文化建设和服务重在氛围、难在常态。”株洲市文体广新局局长杨小幼说,过去我们更多地依靠乡村大舞台的作用,但送戏、送影等活动并不是时时都有。“如果群众家门口有‘小舞台’,就可以自发组织广场舞、读书会等各种活动,‘政府搭台,群众唱戏’也能成为常态。” 

  解答问题的契机出现在2016年。当时,株洲市全面启动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在攸县,一些村民小组自发筹资、自辟场地新建组级文体中心。攸县文体广新局顺势引导,为他们配置篮球架、乒乓球台等文体器材,县图文两馆在镇文化站、村文化服务中心建立图书馆、文化馆分馆,把资源进一步下沉,服务下移。两年间,攸县在5087个村民小组中逐步建成了1000个组级文化服务中心,获得村民广泛好评。 

  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方便更多群众,经验马上在全市进行推广。门前小书屋、小广场、小讲堂的“门前三小”迅速把文化服务点搬到了老百姓家门口,有效打通基层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已经建成示范点20个,计划年内完成100个。 

  以10分钟路程为标准 

  “小书屋提供书籍借阅,小广场用于文体健身,小讲堂主要为基层党员、假期学生授课解惑。村民都说,这为他们的文体生活解了渴!”谢春利说。 

  布好点是建设的基础。“门前三小”以“10分钟路程”为标准,设在村民集居地,覆盖人口300人。小广场面积300平方米,配送篮球架、体育健身器材、音响等“三大件”,把最基本的阵地建起来。与此同时,尝试将小书屋的部分书籍分配到周边的人流集散地,设置借阅分点,各个点的图书每年定期轮流交换,方便更多人借阅。 

  在株洲市攸县石羊塘镇,老党员、退休教师和离任村干部成了“门前三小”的管理员,保证了时时有人管、天天能开放。“过去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管理大部分由村干部兼管,常因为村务无暇顾及,不少设施就容易成为‘空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巫志南表示,要把建设起来的设施管好用好,充分发挥效能,“请好人”无疑是重要方面。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和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他们有热心、有能力、有威信,无疑是最恰当的管理员人选。 

  农家书屋不是“百货超市”,不应该什么书都来、什么书都有。杨小幼说:“针对当前农村儿童老人较多的现状,我们选定的书籍以少儿读物、农业科技、保健养生类等为主,以群众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为主。群众普遍反映这比过去的“‘大锅饭”’好吃。” 

  现在,攸县高桥农家书屋为每一个借书的孩子建立了读书档案,凡借书10次就能获赠热心人士捐赠的图书;撰写读书心得满10篇以上,按排名逐年上墙表彰,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小广场则积极组织村民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等文娱活动,承接各类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让屋场都跳起来、乐起来。小讲堂广泛邀请地方有学识、有本领、有威望的乡贤能人,开展理论宣讲、法律宣传、道德评议等活动,同时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共同学习的场所和氛围。 

  门前“三小”作用不小 

  “‘三小’的作用可不小,我们精神生活丰富了,幸福指数上来了,打牌的少了、打球的多了,进饭馆的少了、进书馆的多了,邻里矛盾的少了、互敬互助的多了,抓发展、干事业的劲头也更足了。”村民纷纷点赞。 

  “基层的事情,绝大多数是党外看党内,群众看党员。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越是党员干部带头,小书屋就越火爆,小广场就热闹,小课堂就越满档。”杨小幼说,因此,我们开展了党员文化服务示范岗创建工作,始终注重发动身边的党员带头讲党课,带头推文体活动,带头搞读书会,带头参与志愿管理,真正把“门前三小”打造成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窗口,形成了一批党员文化志愿者、党员文化管理员等常年活跃在基层的文化骨干队伍。 

  此外,乡贤的力量对于乡村文化的发展也大有裨益。近两年,株洲还在大力挖掘本土乡贤,努力让乡贤回乡土,让乡贤讲乡情,让乡贤办乡学,带动和影响了一大批群众参与农村文化事业。(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 7月21日 记者 郑海鸥) 

  公共文化也需家常味 

  钟文明 

  近年来,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蓬勃发展。如何打破公共文化“大锅饭”的固有服务模式?各地先后探索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将一道道丰盛美味的文化大餐做出贴心家常味。 

  所谓“家常味”,事实上就是针对不同文化需求的老百姓量身定做文化“小灶”,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精准定制公共文化服务。 

  以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为例,他们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群体的需求,把公共文化服务分为三个层次:针对老年群体,向各街道、敬老院输送以传统锡剧、评弹、京剧等节目为主的演出;针对中青年群体,开展中国年画展等大型展览,并委托文化馆每周举办瑜伽、美术等艺术课程;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非遗”进校园主题活动,由图书馆举办文化小记者俱乐部、读书漂流等活动。 

  而湖南株洲开展的“门前三小”也很有创意。在小书屋,老百姓可以借阅到心仪的图书;在小广场,大家可以畅快地开展文体健身;小讲堂里,基层党员学习有了阵地,假期学生有了学习场所。这些精准定制的公共文化服务,看上去很“小”,却因小而更加细腻、更有温度。再“高大上”的文化服务,如果没有用处,也只能成为“花架子”。再“美味”的大餐,如果不合胃口,吃起来也索然无味。许多地方已用实践证明,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定制,方能事半功倍,让公共文化服务在真正惠及全民的过程中,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 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