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风吹酒城 风过泸州带酒香
[ 责任编辑: 杜金香 丨 日期: 2018-01-04 ] 来源:

  ——四川省泸州市开启新的文明之旅

  11月14日,有“酒城”之称的泸州成功创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获得了彰显泸州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荣誉,也获得了一张极具价值的城市名片。

  2015年2月28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在北京召开,泸州成为四川省创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的重点城市。那一刻起,泸州踏上三年创建征程。

  能够用三年时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这项荣誉,是泸州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三年,泸州以严密的组织推动全面创建,以广泛的宣传发动全民参与,以有效的举措回应群众期盼,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民参与”塑造城市新风貌

  在泸州的创建工作中,“以人为本、为民惠民”始终是主旨,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顺民意、得民心、惠民生的“幸福工程”。泸州市委、市政府多次强调,创建要为民、惠民、利民,要实现全面、全域、全民创建。

  三年来,泸州将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1+9+4”工作体系。先后出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决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方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考核办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问责办法》等,明确“三年创建、一创即成”的奋斗目标。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成功,得益于顶层的完善设计,也归功于泸州人的全民参与。三年来,泸州各行各业工作者凝心聚力,共同参与创建,全体市民从“要我创建”转变为“我要创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每一个泸州人都是参与者。

  70岁的张淑英和小区里的6名热心居民成立义务服务小组,让曾经脏乱差的小区改头换面;保洁员老周把自己负责的公厕当成自家卫生间,尽心尽力打扫;江阳区纪念标社区居民王晓明用实际行动带动辖区内4位女士自愿投身创建工作,她们成了社区里响当当的“五朵金花”;“老四川”土菜馆老板主动为环卫工人准备了爱心凉茶……

  三年的时间,文明的种子在泸州人心中生根发芽,融入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斑马线上“车让人、人让车”,全体市民自觉有序通行,文明出行深入人心,人人成为文明交通的参与者;15支志愿者服务队、420个志愿服务站约30万名志愿者,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保障、交通秩序维护、入户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

  泸州有“颜值”也有内涵

  交通秩序、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等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颜值”。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泸州在城市“颜值”上下了大功夫。

  三年来,泸州开展“四大攻坚行动”,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统一升级、改建、维修无障碍设施7200余个,实现无障碍设施“应建必建”和公共场所、窗口单位全覆盖。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设置分类垃圾桶5.43万组,新建垃圾库757个,公共厕所518个,文体设施124套,搭建临时交易市场34个,修补坑洼路面1.12万余处,做到背街小巷与主次干道环境卫生设施一个样。对三区422个物管小区、1326个老旧小区、246个三无院落进行全面排查、整体改造,累计配置灭火器34724个,安装监控摄像头299组,新增小区文体设施204套。累计投入资金8.3亿元,新建市政道路128.45公里,升级改造主次干道沥青路面806.78公里,新增斑马线、交通标识等1324处。并对全市127条城市道路进行改造,改造沥青路面125万多平方米、人行道75万平方米。

  变化对每一个泸州人来说,都有最实在的感受。对残疾人王登殿来说,无障碍设施“零障碍”攻坚行动的实施,让他不再为“出行难”发愁,他说:“坡坡坎坎变平了,过街天桥还有电梯可坐,创文让我们残疾人得到实惠。”

  三年的创建历程,不仅是城市面貌的改善,更是对市民文明素质的洗礼,是城市内涵的提升。

  文明城市创建是冲刺更是长跑

  文明城市创建并非“一阵风”,也不是“一劳永逸”,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战果”,是泸州未来的工作重点。

  10月30日召开的巩固创建成果建立长效常态工作机制专题会,明确泸州将建立健全文明创建长效常态工作机制。泸州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提高市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为根本,以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在主城区巩固和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进一步深化“十大工程”,建立“文明城市”长效机制。

  泸州市合江县、古蔺县将于2018年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县城)创建工作;泸县、叙永县将于2018年启动四川省文明城市(县城)创建工作。

  未来,历经蝶变的酒城将继续前行,展现出更加幸福文明的一面。(任维佳)

  

主办:中共广安市委宣传部 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广安文明网
电话:18086982098 联系邮箱:gawmwxx@163.com
文明之风吹酒城 风过泸州带酒香
[ 责任编辑:杜金香 丨 日期: 2018-01-04 ]
来源:

  ——四川省泸州市开启新的文明之旅

  11月14日,有“酒城”之称的泸州成功创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获得了彰显泸州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荣誉,也获得了一张极具价值的城市名片。

  2015年2月28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在北京召开,泸州成为四川省创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的重点城市。那一刻起,泸州踏上三年创建征程。

  能够用三年时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这项荣誉,是泸州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三年,泸州以严密的组织推动全面创建,以广泛的宣传发动全民参与,以有效的举措回应群众期盼,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民参与”塑造城市新风貌

  在泸州的创建工作中,“以人为本、为民惠民”始终是主旨,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顺民意、得民心、惠民生的“幸福工程”。泸州市委、市政府多次强调,创建要为民、惠民、利民,要实现全面、全域、全民创建。

  三年来,泸州将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1+9+4”工作体系。先后出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决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方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考核办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问责办法》等,明确“三年创建、一创即成”的奋斗目标。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成功,得益于顶层的完善设计,也归功于泸州人的全民参与。三年来,泸州各行各业工作者凝心聚力,共同参与创建,全体市民从“要我创建”转变为“我要创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每一个泸州人都是参与者。

  70岁的张淑英和小区里的6名热心居民成立义务服务小组,让曾经脏乱差的小区改头换面;保洁员老周把自己负责的公厕当成自家卫生间,尽心尽力打扫;江阳区纪念标社区居民王晓明用实际行动带动辖区内4位女士自愿投身创建工作,她们成了社区里响当当的“五朵金花”;“老四川”土菜馆老板主动为环卫工人准备了爱心凉茶……

  三年的时间,文明的种子在泸州人心中生根发芽,融入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斑马线上“车让人、人让车”,全体市民自觉有序通行,文明出行深入人心,人人成为文明交通的参与者;15支志愿者服务队、420个志愿服务站约30万名志愿者,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保障、交通秩序维护、入户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

  泸州有“颜值”也有内涵

  交通秩序、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等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颜值”。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泸州在城市“颜值”上下了大功夫。

  三年来,泸州开展“四大攻坚行动”,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统一升级、改建、维修无障碍设施7200余个,实现无障碍设施“应建必建”和公共场所、窗口单位全覆盖。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设置分类垃圾桶5.43万组,新建垃圾库757个,公共厕所518个,文体设施124套,搭建临时交易市场34个,修补坑洼路面1.12万余处,做到背街小巷与主次干道环境卫生设施一个样。对三区422个物管小区、1326个老旧小区、246个三无院落进行全面排查、整体改造,累计配置灭火器34724个,安装监控摄像头299组,新增小区文体设施204套。累计投入资金8.3亿元,新建市政道路128.45公里,升级改造主次干道沥青路面806.78公里,新增斑马线、交通标识等1324处。并对全市127条城市道路进行改造,改造沥青路面125万多平方米、人行道75万平方米。

  变化对每一个泸州人来说,都有最实在的感受。对残疾人王登殿来说,无障碍设施“零障碍”攻坚行动的实施,让他不再为“出行难”发愁,他说:“坡坡坎坎变平了,过街天桥还有电梯可坐,创文让我们残疾人得到实惠。”

  三年的创建历程,不仅是城市面貌的改善,更是对市民文明素质的洗礼,是城市内涵的提升。

  文明城市创建是冲刺更是长跑

  文明城市创建并非“一阵风”,也不是“一劳永逸”,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战果”,是泸州未来的工作重点。

  10月30日召开的巩固创建成果建立长效常态工作机制专题会,明确泸州将建立健全文明创建长效常态工作机制。泸州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提高市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为根本,以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在主城区巩固和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进一步深化“十大工程”,建立“文明城市”长效机制。

  泸州市合江县、古蔺县将于2018年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县城)创建工作;泸县、叙永县将于2018年启动四川省文明城市(县城)创建工作。

  未来,历经蝶变的酒城将继续前行,展现出更加幸福文明的一面。(任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