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时代的弄潮儿---中国文明网
劳模:时代的弄潮儿
发表时间:2014-04-30   来源:广安文明网综合

  “五一”是一个属于劳动者的节日。劳模作为劳动者的优秀代表,既是改革的先行者,也是创新的领路人。我国的劳模评选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那时的劳模,定格在人们心中的多是艰苦奋斗、大干苦干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新一代的劳模不仅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更将知识与技能、智慧与创造融入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中。他们在各领域、各行业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勤劳与智慧书写着不变的传承。

 

    今日,“TA最美”栏目编辑盘点了几位劳模代表,在他们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到了时代的影子,劳模的英姿,更看到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品质薪火相传的精彩。

 

  铁人——王进喜

  

    王进喜,甘肃玉门人,中国石油工人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员的优秀楷模。1950年春,王进喜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先后任司钻、队长等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9月,他带领钻井队创造了当时月钻井进尺的全国最高纪录,荣获“钢铁钻井队”称号。1959年9月,王进喜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光荣出席了全国工交群英会。群英会期间,他得知东北发现了大油田,异常兴奋,找到当时的石油部领导,积极要求参加石油大会战。1960年3月,王进喜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组织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被誉为“铁人”。1969年4月,王进喜出席党的“九大”并被选为中央委员,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王进喜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功勋,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铁人精神。铁人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体现和人格化浓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历届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承认和高度评价  【详细】

  当代雷锋——郭明义

  

  郭明义,男,成人本科学历,19771月参军,并于19806月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30多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锋”,矿业公司领导则称因郭明义使整个“矿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自身血量的10倍多。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离开部队那么多年了,郭明义干工作依然是这股子劲头,他总是说:部队是个大熔炉,进去是铁,出来是钢;只要不怕苦,总能炼成钢。 【详细】

  

  创新型产业工人——李超

  

  1989年,李超从鞍钢技工学校毕业进入冷轧厂,凭借着百折不回的创新精神,从一名钳工、机械点检员、点检长,逐步成长为作业长。入厂24年来,李超坚持创新发明和技术改造,获得5项国家专利,1项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4项专有技术,先后解决230多项生产难题,其中59项成果获厂和鞍钢以上奖励,创造经济效益1.3亿元。

  由李超主持完成的“冷轧机乳液分区自动吹扫装置的研发和应用”项目成功破解了冷轧工艺的世界性难题,结束了鞍钢集团带钢表面乳液残留的历史。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评价说:“研制并应用于鞍钢生产线的‘冷轧机乳液分区自动吹扫装置’,属于国内外首创,国际领先。李超作为一名产业工人,创造性地改变轧钢企业普遍采用的平面高压空气吹扫技术,难能可贵。”如今该技术已在鞍钢三条冷轧生产线成功应用。 【详细】

  

  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求变的实践者——包起帆

  

  包起帆1951年出生于浙江镇海, 30多年前,他是一名扛大包的码头工人,靠的是流大汗,出大力。上世纪80年代,包起帆反复琢磨试验,搞成了一个木材抓斗系列。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67倍,运输船期缩短了46%,工人的安全得到了保障,他成了“抓斗大王”。

  进入新世纪,包起帆又领军发明了在国际上被誉为“人类运输方式革命”的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他提出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公共码头与大型钢铁企业间无缝隙物流配送新模式。20065月,在第95届巴黎国际发明博览会上,包起帆获得4项金奖,成为105年来一次获得该展会奖项最多的人。20多年来,他与同事共同完成了120多项技术创新项目,其中3项获国家发明奖,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项获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20095月,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任命他负责领导工作组编写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标准,标志着中国航运界在领衔制定国际标准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 【详细】

  

  新时代“铁人”——吴吉林

  

  吴吉林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东辛采油三矿34队高级技师。1992年,他进入胜利油田成为一名采油工。2007年,他被查出患上“非霍奇金氏淋巴瘤”,从此开始了与病魔的抗争。“身患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病吓倒,再也爬不起来。生命的长度自己说了不算,但她的宽度和厚度却能左右。只要不放弃生命的梦想,就有希望。”吴吉林说。

  不屈服、不妥协、不低头,让吴吉林在面对生命每一天的倒计时时,都坚持要“活出一天的价值”。对于他来说,梦想就是“用我的点滴努力和付出,回报社会的温暖,做中国最好的石油工人!” 

  吴吉林做到了。患病期间,他先后研发出48项技术创新成果,包括5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创造经济效益1.9亿多元。 【详细】

  

  工人楷模——代旭升

  

  1972年,初中毕业的代旭升离开家乡青岛来到胜利油田当了一名采油工,由于勤学好问,代旭升逐渐从一名采油学徒工成为远近闻名的业务技术骨干。2004年,代旭升设计的“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研制成功。这项成果不仅解决了油田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而且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目前,已在国内部分油田推广使用。仅在胜利油田每年就创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代旭升自主创办了胜利油田采油技能大师网,实施网上助学助教活动。网站开办三年多来,点击人次已达19万,成为青年工人请教疑难问题的“技术家园”。 对于网友在网上提出的问题,代旭升总是认真解答。让代旭升倍感欣慰的是,如今,徒弟们研制成功了80多项革新成果,其中17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人在全国技能竞赛中获奖,20人获得油田及油田以上技术能手称号。 【详细】

   

  从“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到“知识型、创新型、智慧型”,几十年来劳模的结构在变、形象在变、工作方式在变,但不变的是他们执着于事业、不断超越的热情和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六十多年过去了,人们的记忆从黑白换到彩色,而劳模胸前的大红花却始终鲜艳。让我们继承和发扬劳模的“老黄牛”精神,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日夜兼程的状态干好各项工作,就一定能再次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 

责任编辑:张青玲 金礼堂
更多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