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明创建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教育 主题活动 讲文明树新风 我们的节日 联盟联播 文明播报 图片新闻 广安要闻 道德模范 广安义工 区市县动态 站内公告 小平故里·人文广安 文明论坛 原创评论 文明风采 他山之石 资料中心 联系我们 加入志愿组织

广安文明网 > 区市县动态 >> 文章内容

    扶志扶智让弱鸟先飞至贫先富

    来源:       责任编辑: 申蕊       日期: 2018-12-18

      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

      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和能力,这些智慧和能力来源于重视教育和“授之以渔”的帮扶手段。

      地处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特困区域的广安,一直秉持着一种观点:扶贫不仅要让贫困群众的口袋“富起来”,还要重拾其丧失的志气,培养持续增收技能和手段,切断代际贫困的根源。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市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贫困群众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脱真贫、真脱贫,为全域脱贫摘帽奠定坚实基础。

      人穷志莫短:

      感恩知辱明事理 自力更生摘穷帽

      扶贫,到底怎么扶?贫困其实不可怕,最怕的是群众的志气消沉。扶贫,首要的是扶起丧失已久的致富信心和勇气;摆脱贫困要有不向贫困低头的气节。

      “不少贫困户似乎已经安于贫穷,他们习惯于在贫穷中熬日子,悲观地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就这样了’。”市扶贫移民局局长王建玲说,贫困群众一旦缺少改变现状的信心和斗志,再好的扶贫政策、再好的脱贫机遇,这些人也很难抓住。

      “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武胜县石盘乡凉亭村72岁村民滕彩银时常跟人说起这句话。

      上个月初,滕彩银作了一个决定:将自家脱贫摘帽的时限从2019年提前到2018年。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不穷了,理应退出贫困户序列,“穷帽子”戴在头上不好受。

      四年前,滕彩银一家因多人患病,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来自武胜县委报道组的闫金强,成为老滕的结对帮扶干部,对其实行医疗扶贫、产业发展等方面“定制式”帮扶。

      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让老滕一家的境况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老滕觉得,继续当贫困户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家庭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理应脱贫摘帽。

      闫金强与老滕仔细交谈后了解到,老滕主动脱贫的意愿极强,而且无论从收入和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他家的确符合现行脱贫标准。闫金强向石盘乡政府汇报后,乡政府结合老滕家的实际情况,同意其提前一年退出贫困户序列。

      懂感恩,感党恩。确定提前摘掉“贫困帽”,老滕在自家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摘掉穷帽感恩中国共产党,致富奔康不忘驻村工作队。

      人要有志气,方能知荣辱。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我市把引导贫困群众知荣辱、辨是非作为帮扶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宣传教育、正面引导、放映公益电影,让贫穷群众明白:站着看、等着扶的心态“要不得”。

      今年3月,前锋区桂兴镇渔桥村的贫困户张国勇主动提出申请,要求取消享受的低保。而在五年前,为了这份低保,他曾大闹过村委会活动室。

      五年前,张国勇和妻子同时患病,家里负债累累,生活困难,他找到村上,要求为他家办理低保。因不了解办理低保的程序,他认为村干部故意为难他,就在村委会活动室大吵大闹。

      后来,经过镇村两级调查认定:张国勇家两位家庭成员突发疾病,家庭经济状况确实困难。按照低保办理程序,村上优先为他家办理了低保。

      曾经吵闹着争取,如今为何主动申请取消?“村里放了一部公益电影《十八洞村》,看后感触很深,脱贫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张国勇说,这几年,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他的家庭情况逐渐好转,他也在努力发展李子产业,确实不用再占用低保名额了。

      2017年夏天,张国勇被村上评选为致富带头人。“贫困户”“低保户”,张国勇觉得,随着他家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收入的提高,这两张“标签”不能再贴在脸上。在他心里,更乐意接受“渔桥村致富带头人”这个称号。

      上述两个例子是“内力”作用的体现,当“内力”缺失时,便需要“外力”刺激,激发“内力”。

      “外力”来源于党员干部、教师、医生进村入户,与贫困村民谈心谈话,引导贫困群众主动摒弃“等靠要”思想。加上曝光反面典型,对于酗酒、赌博甚至变卖帮扶物资的“懒汉”让群众说、大家议、榜上亮,让反面典型“红红脸”“出出汗”,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今年以来,累计通报反面典型190人次。

      广安区浓溪镇红艳村的贫困村民李某,以前成天酗酒、懒惰成性,有一次甚至把“扶贫羊”宰杀炖了,在村里每月召开的“评懒”大会上,李某数次上榜。

      针对李某的情况,浓溪镇党委书记杨治钊多次组织干部群众上门对李某进行劝导。最终,李某改变了酗酒、懒惰的习惯,在一家养牛场放牛,每月收入2000多元。

      “感谢干部群众把我从‘深渊’里拉出来。”李某说,现在改变为时不晚,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把“穷帽子”摘去,把家兴起来,让自己在村里重新抬起头来。

      “输血”变“造血”:

      增智提能添收入 多措并举斩“穷根”

      空有拔“穷根”的热情,并不能确保扶贫工作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一些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技术傍身、没有可持续生产的意识,导致脱贫步伐缓慢。也就是说,扶贫不仅要扶志,更要做好扶智工作,提升贫困群众文化水平、思想道德水平和技能水平。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扶智的过程中,我市重点关注教育领域扶贫,因为,教育是斩断代际贫困根源的重要手段。“培养一名学生,改变一个家庭,影响一方群众。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要让他们通过读书改变家庭的命运。”市教科体局局长刘贤述说。

      教育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帮助贫困群众和非贫困群众“丰富脑袋”,是助力精神脱贫的方式之一。我市充分利用820所农民夜校、382个农技巡回小组,常态化开展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储存、销售等技能培训。截至目前,3.2万余场次专项培训,让48.2万人次至少掌握1项实用技能。

      提智的不仅是群众,精准扶贫过程中,同样重视扶贫帮扶干部的能力提升。通常开展常态化进修培训,让帮扶干部熟悉基层党建、村务管理、集体经济经营、农村电商等内容,全面提升帮扶干部的带动能力和水平。

      火车跑得快,还需车头带。“车头”是谁?是致富带头人。通过“归雁”带动,为“弱鸟先飞”创造条件。

        在我市广袤土地上,目前,790名返乡企业家,建成家庭农牧场、小微企业等经济组织630个,为1809户贫困户提供增收致富的机会。

      广安区恒升镇长征村,9名乡友返乡创业成立“广安蓝梨葡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了该村大部分土地,打造一个万亩生态旅游景区,建设人工湖、水上乐园,配套建设道路、停车场、酒店,发展水产养殖、花卉和康养产业,村民既能就业增收又能以土地入股分红。

      蓝梨葡生态旅游景区的到来,让整村脱贫摘帽后的长征村找到了致富奔康的路子。“锄草、松土、栽树,都是轻松活儿。”村民熊文军说,没想到年过六旬的自己,在家门口一年还能挣到1.5万元。2016年,长征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都达到脱贫标准;2017年,整村退出贫困村序列,人均年收入5300余元。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就业,才能稳住贫困群众兜里的收入。我市通过建立就业扶贫信息库和用工信息需求库,为贫困群众搭建便捷的就业平台,8.6万贫困群众走出家门,踏上南下北上务工之路,2.9万贫困群众实现市内就业。上述10多万贫困群众,依靠就业,人均年增收3.6万余元。

      搭建就业平台过程中,我市创新实施方式,将就业机会送到村里,把67个“扶贫工厂”开到村里,让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就像在城里一样,每天按时上下班,还能照顾家里,每月收入2000多元。”前锋区观塘镇新院村服装制衣加工厂,工人乔琼满意地向记者说起自己的工作。

      乔琼的满意,得益于新院村创新推出“村委会+公司+农户”模式,与前锋区晓鸿服饰有限公司合作办厂。目前,新院村制衣加工厂有20余名工人,乔琼就是其中之一。

      “把‘扶贫工厂’建在村民家门口,是转移就业的‘好法子’,也是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王建玲说,全市将进一步推广“扶贫工厂”模式,争取让更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让贫困群众挣钱和照顾家庭两不误。

      扶智还需育新风,培育良好乡风、村风、民风,厚植“择善而从”的土壤。我市通过讲文明塑造好风尚、比家风弘扬真善美、学榜样传递正能量,让贫困群众在脱贫摘帽之后,以新环境、新面貌、新风尚踏上致富奔康的大道。

      如今,农村里盲目攀比的现象少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风俗习惯渐渐养成,村民们纷纷表示:现在随礼的钱越来越少,开支小了。邻水包氏、华蓥匡氏优良家风在广安大地传扬,9700余户示范家庭成为农村弘扬“真善美”的榜样。一大批脱贫致富先进典型的故事传扬开来,引起全市贫困群众纷纷学习。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我们牢记在心。截至11月,全市8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已退出626个,32.48万贫困人口已脱贫29.9万人。扶贫+扶志+扶智,广安以全域脱贫摘帽,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信息来源:广安日报)

相关推荐

更多>>

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