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明创建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教育 主题活动 讲文明树新风 我们的节日 联盟联播 文明播报 图片新闻 广安要闻 道德模范 广安义工 区市县动态 站内公告 小平故里·人文广安 文明论坛 原创评论 文明风采 他山之石 资料中心 联系我们 加入志愿组织

广安文明网 > 区市县动态 >> 文章内容

    喜看前锋新变化

    来源: 广安日报       责任编辑: 杜金香       日期: 2017-10-27

      

      游客在“111”环线一带观光旅游

      

      贫困户居民用上自来水

      

      群众在村图书室看书学习

      

      光辉乡高岭村红色旅游火爆

      “毛胚土墙,大雨大漏,细雨细漏。”58岁的前锋区代市镇会龙村村民辛德陆说起以前自家房屋的模样,脸上写满了辛酸。而如今,他在政府的帮扶下,住进了白墙青瓦新居。“现在我还可以到桃园打工管理桃树,工作轻松,又有钱挣,吃喝不愁。养女读书的学费政府解决了,自己也住进了新房子,生活越来越有奔头。”辛德陆开心地说着生活的变化。

      近年来,前锋区立足根本,采取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手段,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带领群众脱贫奔康。如今的前锋区,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完善设施

      脱贫基础进一步夯实

      近日,观阁镇石船村2组村民刘正福拧开自家的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哗”地流进菜盆,他开始淘米、洗菜。“我们吃上干净的自来水已有一年多啦,现在再也不用自己到处去找水,用着干净的自来水,放心、踏实。”刘正福对记者说。

      曾经,石船村是吃水困难村,村民要到1公里外的土井挑水吃,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水质无法保障。“吃上放心水,是村民共同的期盼。”说起村里实施的安全饮水工程,刘正福笑容满面。

      “水利事关民生,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这是最基本、最惠民的大事。”前锋区决策者们深谙其道。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区就将家家户户通自来水作为脱贫摘帽的重点评估项目,通过建集中供水站、安装自来水管等民生工程,解决村民安全饮水问题。

      “前锋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匀,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村民都是打井挑水吃,难以喝上放心水。”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安全饮水需求,前锋区不断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入,共投入资金3910万元,通过新建集中供水工程、管网延伸及分散机井工程,解决了全区11个乡镇(街道)5.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今年,该区继续投入资金1000万元,全面规划全区贫困村饮水设施建设,规划新建集中供水工程8处,安装各类输供水管道90.7km,分散机井1125处。同时,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配套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全力保群众饮水安全。

      吃上自来水,让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群众欢喜不已,而公路修到家门口,更是让老百姓喜不自胜。

      10月24日,虎城镇双河村二组村民张保东家里热闹非凡,客人来了一拨又一拨,灶台边的菜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原来今天是他六十大寿。“以前,路没有修好,家里办席很不方便,现在路修到家门口,好多亲戚都是自己开车来的。”人逢喜事精神爽,说起村里的变化,张保东笑得合不拢嘴。

      路通则百业兴。走进前锋区各个乡村,交通的改善无疑是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变化。近年来,前锋区把交通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先手棋”,不断改善提升县乡公路品质,逐步实现通村水泥路全覆盖。据悉,到今年底,该区将实现行政村通公路率达100%。

      一条条通村公路像一条条毛细血管,把各个村落串联起来,为农村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产融合”

      发展活力充分激发

      10月25日,前锋区乡村大地处处呈现出迷人的秋日风光:柚菜、柠檬产业基地内生机勃勃,村民们忙着采摘红心蜜柚、收获时令蔬菜;山花漫山遍野,清脆的鸟叫声、山涧的流水声、“咩咩”的羊叫声形成了一曲动人的山间交响乐……

      这是前锋区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经典镜头。为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前锋区提出“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以助农增收为核心,加快全区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农业农村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前锋区桂兴镇双村村的青脆李基地,成片的李树让人赏心悦目,村民们在树间忙着除草、管护。

      双村村位于华蓥山采煤沉陷区,基础设施薄弱,发展滞后。2016年以前,该村是典型的贫困村、“空壳村”。

      2016年,经过镇村干部及群众代表四处考察后,决定在村里栽植450亩青脆李、50亩车厘子,并发动当地群众养山羊、豪猪、生态黑鸡……以特色产业推进集体经济发展,破解“空壳村”难题。

      村民们得知这一消息后,自发开垦撂荒地为发展特色产业作准备,以实际行动支持全村发展。在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双村村发展的各类产业为该村增加集体收入8万余元。

      “土地流转给业主,我们收租金,在基地务工,我们又挣了工资。”双村村7组村民阳志辉一边除草,一边开心地说。

      特色产业的带动,不仅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更为村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开农家菜馆,本来以为只有冬季生意好,没想到能持续火爆。”桂兴镇一菜馆负责人说,去年以来,双村村一手抓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手抓美丽新村建设,带火了当地乡村旅游,村里的土羊肉、萝卜等绿色农副产品备受游客青睐,自己的农家菜馆生意也随之火爆。

      近年来,借力于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前锋区持续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与创业的积极性。

      前锋区启成青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黎仁富就是受益者之一。2016年3月,他在观阁镇和光辉乡境内流转土地3000余亩,栽植青花椒等经济作物,既实现了创业梦想,又解决了当地土地闲散问题,村民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增加收入。

      “旅游+土地流转”“旅游+农业”“旅游+第三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让前锋区乡村风光游独具特色;不断深化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是充分激发了全区“三产融合”发展的市场活力。

      转变观念

      脱贫内生动力提升

      10月1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记者来到代市镇会龙村,200余名村民齐聚村“农民夜校”教室,激烈地讨论十九大报告。

      报告中“增加群众获得感”这句话,让代市镇贫困户蒋小丽感慨万千。“真的要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过上现在的生活。”记者得知,蒋小丽一家有六口人,她和丈夫都患有慢性疾病,劳动力低下,加之缺乏技术,导致家庭贫困。

      “我们不能一直靠政府补助过日子!”蒋小丽说,要想脱贫致富,首先就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就这样,她通过在“农民夜校”学习蔬菜种植和养猪技术,并通过帮扶干部指导,自己养殖生猪取得成功。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她在村里开起了小超市,每天都有近百元的收入,顺利实现了脱贫。

      “转变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既是当前脱贫攻坚的薄弱环节,也是脱贫攻坚最大的难点。”该区扶贫移民工作局负责人坦言。

      为此,前锋区整合资金开展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在每个行政村建起农家书屋,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着力增强贫困群众脱贫奔康本领。同时,大力开展“送文化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进一步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10月22日,记者来到代市镇岳庙村,在村口,记者看到,一幢幢小楼房错落排列、依山而建,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村民们用竹篱笆和石块围出一块块土地,种上了各种时令蔬菜。便民超市、警务室、“留守儿童之家”、村卫生室、农家书屋等设施井然有序地设置在村里。

      “村子面貌焕然一新,不仅要感谢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村民自身的努力也十分重要。”岳庙村党支部书记王永生告诉记者,在岳庙村,各类文化学习活动每周都会举行。同时,岳庙村组干部通过走访村民代表、开坝坝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将大家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一梳理出来,汇编成约,通过广播、村务公开栏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最终讨论并制订了《前锋区代市镇岳庙村村规民约》,主要包括守法、互助、忠孝等内容共10条细则。

      “通过学习,村民的素质提高了;有了《村规民约》,全村的风气进一步好转,大家脱贫奔康的信心越来越足。”王永生介绍,仅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就达11093元。(陈定军 袁秀娟 兰林前)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相关推荐

更多>>

主题活动

QQ图片20170828103155_副本_副本.jpg qm.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