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扶志+扶智 扶出美丽新乡村
[ 责任编辑: 陈琦琦 丨 日期: 2020-07-07 ] 来源:天下广安

 

  美丽整洁的棕柿桥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 

  

  

 

  

棕柿桥村的文化墙不仅美化环境,更是让善美入脑入心,形成良好的乡村新风气 

  

  “遵国法、守村规,公共财、不可毁”“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6月29日,记者来到武胜县乐善镇棕柿桥村,随处可见绘制着村规民约、“四个好”“感恩”等主题内容的文化墙,无不渗透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图文并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墙,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

  漫步于棕柿桥村,整洁亮丽的村容村貌令人耳目一新: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院落,路旁整齐划一的庭院栅栏,内容丰富的主题文化墙,多功能文化广场等,让人从心底里感受到新农村的舒适与惬意。

  事实上,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棕柿桥村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在推动贫困户持续增收基础上,注重文化建设对脱贫攻坚的促进作用,按照“建平台、抓活动、有特色”的工作思路,着力抓好乡村文化建设。如今,美丽和谐的棕柿桥村正徐徐展现在人们眼前,群众的满意度与幸福感也稳步提升。

  打造“文化阵地” 引领乡村新风尚 

  跟随着该村第一书记李小波,记者来到棕柿桥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的文化服务中心。一进门,便看到室内书架上摆满了文史类、政经类、农科类等书籍,不少村民在这里看书。另一边,则摆放着电子琴、大鼓、卡拉OK等音乐器材。据介绍,这个80平方米的文化服务中心涵盖了图书阅览室、群众活动中心等功能,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经常来翻阅农业技术方面的书,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更好地提升自身技能。”村民刘祖兰是文化服务中心的常客,一有闲暇时间,她便来这儿看看书,给自己“充电”。

  走出文化服务中心,来到宽阔的文化院坝,记者注意到,院坝内健身路径、篮球场等体育设施一应俱全,而且还开辟了专门的地方作为“百姓文化大舞台”。

  “自从文化活动场地建好后,大家都爱往这儿跑,这里已成为全村最有人气的地方了。”村民段玉洪高兴地说道。

  “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精神文化需求也在逐步提高。”李小波介绍,2018年,棕柿桥村按照“五有”标准,完成了村文化中心风貌改造,修建完善了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广播室、文化院坝等公共服务设施,配齐篮球、羽毛球、健身器材等设施器材,解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前村里没啥娱乐活动,天一黑就待在家里,现在晚上可以去文化院坝跳广场舞,我已经学会好几个舞蹈了。”年近50岁的村民夏国琼笑道,现在娱乐项目也越来越多,有时间还可以锻炼身体,日子真的是越过越好。

  不仅如此,该村还根据帮扶单位市检察院的职能特点,在2组村居集中地修建法治文化院落,打造普法宣传阵地,积极宣传贴近群众的法律法规,引导群众自觉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习惯。

  开展多样活动 树立乡村新风气 

  “老张,最近村上要搞一个针对娃娃的普法宣讲活动,你听说了吗?”“听说了,我家娃娃还说他要去参加呢!”……临近中午,两位干完农活的村民路过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时,边走边讨论着村里近期要举办的普法活动。

  “村里会通过不定期举办普法讲座、发放普法宣传资料等形式,推动村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律意识。”李小波介绍说。

  “市检察院的干警们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讲解有关邻里纠纷、土地纠纷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每次普法讲座,村民唐福英都不会缺席,她认为,普法活动的开展让大家对法律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村民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文化阵地’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载体,以阵地为依托开展的文化惠民活动,则让村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起来。”李小波表示,县文化馆时常组织来村里演出,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及每天播放新闻广播、每月播放露天电影等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现在农村不缺吃、不缺穿,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周厚蓉的感受很深,她说以前村民喜欢打牌消遣,现在村里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起来,不仅塑造了乡村新风貌,也树立了乡村新风气。

  此外,该村还开展乡风文明“一榜两评”活动,引导群众搞好坏境卫生和养成文明习惯;通过召开农民夜校、村民代表会、坝坝会等形式,宣传脱贫攻坚、文化惠民等政策,让群众对国家的惠民政策更了解。

  扶贫先扶智 助力产业新发展 

  “注意注意,晚上七点半,夜校要讲桑园管理,地点还在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大家别忘了哟。”“明天邀请了蚕桑技术员来村上进行现场技术指导,老地方集合。”……每隔一段时间,村民们都会收到这样的通知。

  “种桑养蚕都知道修枝、翻土、打药,但修枝标准是什么?翻多深的土?打什么药?这些都需要学习。”作为该村养蚕大户的龙英,去年靠养20张蚕获利4万余元,“针对蚕桑生产特点,在温度调节、消毒防病、自动上簇和管理等方面如何操作,如何获得更好质量和更高单产的蚕茧等等,这些在夜校中都能学到。”

  武胜县被誉为“中国蚕桑之乡”,蚕桑是其重要的特色产业。据了解,2017年,武胜县政府与本地蚕桑产业龙头企业安泰集团签订了蚕桑基地建设协议,推进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并选定了6个最适宜发展蚕桑产业的乡镇,乐善镇便是其中之一。

  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想,帮助和指导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通过调查研究,结合村情、民情,明确本村的产业发展建设目标为蚕桑种养。”李小波介绍道,他们通过与安泰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开办农民夜校、邀请技术员现场教学等方式,不断提高蚕农养蚕本领,实现村民增收致富。

  据悉,棕柿桥村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280余亩土地,去年全村养蚕桑100余张,村民售茧收入超过20万元。(张施施 刘甜甜 任雨薇)

主办:中共广安市委宣传部 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广安文明网
电话:18086982098 联系邮箱:gawmwxx@163.com
扶贫+扶志+扶智 扶出美丽新乡村
[ 责任编辑:陈琦琦 丨 日期: 2020-07-07 ]
来源:天下广安

 

  美丽整洁的棕柿桥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 

  

  

 

  

棕柿桥村的文化墙不仅美化环境,更是让善美入脑入心,形成良好的乡村新风气 

  

  “遵国法、守村规,公共财、不可毁”“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6月29日,记者来到武胜县乐善镇棕柿桥村,随处可见绘制着村规民约、“四个好”“感恩”等主题内容的文化墙,无不渗透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图文并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墙,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

  漫步于棕柿桥村,整洁亮丽的村容村貌令人耳目一新: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院落,路旁整齐划一的庭院栅栏,内容丰富的主题文化墙,多功能文化广场等,让人从心底里感受到新农村的舒适与惬意。

  事实上,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棕柿桥村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在推动贫困户持续增收基础上,注重文化建设对脱贫攻坚的促进作用,按照“建平台、抓活动、有特色”的工作思路,着力抓好乡村文化建设。如今,美丽和谐的棕柿桥村正徐徐展现在人们眼前,群众的满意度与幸福感也稳步提升。

  打造“文化阵地” 引领乡村新风尚 

  跟随着该村第一书记李小波,记者来到棕柿桥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的文化服务中心。一进门,便看到室内书架上摆满了文史类、政经类、农科类等书籍,不少村民在这里看书。另一边,则摆放着电子琴、大鼓、卡拉OK等音乐器材。据介绍,这个80平方米的文化服务中心涵盖了图书阅览室、群众活动中心等功能,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经常来翻阅农业技术方面的书,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更好地提升自身技能。”村民刘祖兰是文化服务中心的常客,一有闲暇时间,她便来这儿看看书,给自己“充电”。

  走出文化服务中心,来到宽阔的文化院坝,记者注意到,院坝内健身路径、篮球场等体育设施一应俱全,而且还开辟了专门的地方作为“百姓文化大舞台”。

  “自从文化活动场地建好后,大家都爱往这儿跑,这里已成为全村最有人气的地方了。”村民段玉洪高兴地说道。

  “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精神文化需求也在逐步提高。”李小波介绍,2018年,棕柿桥村按照“五有”标准,完成了村文化中心风貌改造,修建完善了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广播室、文化院坝等公共服务设施,配齐篮球、羽毛球、健身器材等设施器材,解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前村里没啥娱乐活动,天一黑就待在家里,现在晚上可以去文化院坝跳广场舞,我已经学会好几个舞蹈了。”年近50岁的村民夏国琼笑道,现在娱乐项目也越来越多,有时间还可以锻炼身体,日子真的是越过越好。

  不仅如此,该村还根据帮扶单位市检察院的职能特点,在2组村居集中地修建法治文化院落,打造普法宣传阵地,积极宣传贴近群众的法律法规,引导群众自觉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习惯。

  开展多样活动 树立乡村新风气 

  “老张,最近村上要搞一个针对娃娃的普法宣讲活动,你听说了吗?”“听说了,我家娃娃还说他要去参加呢!”……临近中午,两位干完农活的村民路过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时,边走边讨论着村里近期要举办的普法活动。

  “村里会通过不定期举办普法讲座、发放普法宣传资料等形式,推动村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律意识。”李小波介绍说。

  “市检察院的干警们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讲解有关邻里纠纷、土地纠纷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每次普法讲座,村民唐福英都不会缺席,她认为,普法活动的开展让大家对法律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村民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文化阵地’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载体,以阵地为依托开展的文化惠民活动,则让村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起来。”李小波表示,县文化馆时常组织来村里演出,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及每天播放新闻广播、每月播放露天电影等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现在农村不缺吃、不缺穿,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周厚蓉的感受很深,她说以前村民喜欢打牌消遣,现在村里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起来,不仅塑造了乡村新风貌,也树立了乡村新风气。

  此外,该村还开展乡风文明“一榜两评”活动,引导群众搞好坏境卫生和养成文明习惯;通过召开农民夜校、村民代表会、坝坝会等形式,宣传脱贫攻坚、文化惠民等政策,让群众对国家的惠民政策更了解。

  扶贫先扶智 助力产业新发展 

  “注意注意,晚上七点半,夜校要讲桑园管理,地点还在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大家别忘了哟。”“明天邀请了蚕桑技术员来村上进行现场技术指导,老地方集合。”……每隔一段时间,村民们都会收到这样的通知。

  “种桑养蚕都知道修枝、翻土、打药,但修枝标准是什么?翻多深的土?打什么药?这些都需要学习。”作为该村养蚕大户的龙英,去年靠养20张蚕获利4万余元,“针对蚕桑生产特点,在温度调节、消毒防病、自动上簇和管理等方面如何操作,如何获得更好质量和更高单产的蚕茧等等,这些在夜校中都能学到。”

  武胜县被誉为“中国蚕桑之乡”,蚕桑是其重要的特色产业。据了解,2017年,武胜县政府与本地蚕桑产业龙头企业安泰集团签订了蚕桑基地建设协议,推进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并选定了6个最适宜发展蚕桑产业的乡镇,乐善镇便是其中之一。

  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想,帮助和指导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通过调查研究,结合村情、民情,明确本村的产业发展建设目标为蚕桑种养。”李小波介绍道,他们通过与安泰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开办农民夜校、邀请技术员现场教学等方式,不断提高蚕农养蚕本领,实现村民增收致富。

  据悉,棕柿桥村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280余亩土地,去年全村养蚕桑100余张,村民售茧收入超过20万元。(张施施 刘甜甜 任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