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海棠博览园:荒田变花海 美景引客来
[ 责任编辑: 申蕊 丨 日期: 2019-11-20 ] 来源:

  【现场直击】

  花卉产业托起百姓致富梦

  11月13日下午1点,华蓥市禄市镇小驴山村的村民马云堂吃过午饭,简单收拾后便外出干活,他工作的地点是离家百余米远的海棠博览园。初冬时节,马云堂从家里走过去,沿途碰见不少在此玩耍拍照的游人,虽然花期已过,仍抵挡不住大伙儿前来观景的热情。微风轻轻拂过,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花香,令人陶醉。

  到达海棠博览园的门口,马云堂负责带领的管护队早已在那里等候,他们都是在花卉基地里做工的老乡,年龄在五六十岁左右。换上装备,大家开始在各自分配的区域里麻利地干活,除草、施肥、杀虫,是他们这些天主要的工作,一天下来能拿50元工钱。

  马云堂早些年在外地务工,后来为了方便照顾家庭,于2012年回家务农。2014年,正值华蓥市在禄市镇启动首个花卉基地——海棠博览园的建设,有技术、能吃苦耐劳的他,顺利地被招进基地成为一名生产总管,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我们家共5亩土地,全都流转给基地,每年的土地流转费能拿到近3000元,加上我每月的工资,一年挣5万元很轻松。”说起自己的收入,马云堂喜笑颜开。如今,像他这样在基地里务工的村民不在少数。

  说起多年前这里的现状,禄市镇宣传委员李姗霖记忆犹新,“当时,村上的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群众种地的热情不高,出现了许多弃耕丢荒的水田、旱地。”李姗霖介绍,2014年,禄市镇依托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经过前期调研论证,立足打造农旅结合典范的目标,成功引进本土返乡业主王晓龙、李天云发展花卉产业,在小驴山村、凉水井村等地启动建设海棠博览园,不仅美化了村庄,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如今,基地规模有2000多亩,种植了以海棠、紫薇为主的各类花卉苗木500万株,苗木市值达1.5亿元。海棠博览园成为华蓥农业的新地标,花卉产业也成为华蓥农业继梨和葡萄之后的第三张名片。“目前,该园的各项配套设施正在逐渐完善,但自主体工程建成以来,每月都吸引了上千名游客慕名而来,可见该项目前景可观。”李姗霖说。

  【振兴之路】

  绿色产业催生美丽经济

  华蓥市海棠博览园致力于发展绿色产业、美丽经济,以健康田园生活为特色,坚持花卉培育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既符合“产业兴旺”的发展要求,也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愿景的迫切需要。

  通过建好产业基地,完善基础配套,做活乡村旅游。2014年初,业主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科学实施测土配方、土地调形、土壤改良,经过3期建设,基地已初具规模。同时,借助产业发展东风,全镇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公路50余公里,建成一批沟池路渠,大大改善了老百姓交通出行和生产生活条件,成为群众非常认可的好事实事。

  在此基础上,基地引进国外花卉苗木,聘请专业人才研发新品种,积极探索自主研发品牌,打造独特花卉自然景观。重点连片培育优质海棠、紫薇,关键节点合理布局玫瑰、茶花、梅花、木椿菊等花卉苗木,形成“春来海棠艳、夏秋紫薇红、冬雪梅花香、百花竞争宠”的自然美景,初建公厕1个、停车场1个、景观亭6个,引导周边农户自办农家乐10余家,形成一定旅游接待功能,成为游客自驾游的目的地。

  延长旅游链条,多方助农增收。除了可供游客观赏的景观外,基地还推出花卉盆景销售,拓宽花卉市场路径。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出售土特产、自办农家乐等多种形式的助农增收方式,为周边60岁左右群众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120余个,让广大农民养成自力更生、勤劳致富、邻里互助、彼此包容、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传统美德,新农村里处处皆是新气象,一幅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画卷在禄市镇徐徐展开。

  【记者感言】

  产业发展须精准施策走出地方特色

  产业发展,定位是关键点。各地农业产业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产业定位不准确、发展方向不明确,不但造成劳民伤财,而且容易产生遗留问题。花卉苗木产业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强,苗木价值逐年成倍增长,目前海棠博览园每年稳定外售的苗木,基本可以实现以园养园,确保了后续健康发展。

  农旅融合是大趋势。近年来,中央陆续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等战略,是基于对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准确判断。基地建设,既为当地农民解决了增收致富问题,又为外来游客提供了休闲生活场所,推动了农村产业兴旺、条件改善、环境美化,更让其建成成熟景区东风可乘。(信息来源:广安日报)

主办:中共广安市委宣传部 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广安文明网
电话:18086982098 联系邮箱:gawmwxx@163.com
华蓥海棠博览园:荒田变花海 美景引客来
[ 责任编辑:申蕊 丨 日期: 2019-11-20 ]
来源:

  【现场直击】

  花卉产业托起百姓致富梦

  11月13日下午1点,华蓥市禄市镇小驴山村的村民马云堂吃过午饭,简单收拾后便外出干活,他工作的地点是离家百余米远的海棠博览园。初冬时节,马云堂从家里走过去,沿途碰见不少在此玩耍拍照的游人,虽然花期已过,仍抵挡不住大伙儿前来观景的热情。微风轻轻拂过,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花香,令人陶醉。

  到达海棠博览园的门口,马云堂负责带领的管护队早已在那里等候,他们都是在花卉基地里做工的老乡,年龄在五六十岁左右。换上装备,大家开始在各自分配的区域里麻利地干活,除草、施肥、杀虫,是他们这些天主要的工作,一天下来能拿50元工钱。

  马云堂早些年在外地务工,后来为了方便照顾家庭,于2012年回家务农。2014年,正值华蓥市在禄市镇启动首个花卉基地——海棠博览园的建设,有技术、能吃苦耐劳的他,顺利地被招进基地成为一名生产总管,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我们家共5亩土地,全都流转给基地,每年的土地流转费能拿到近3000元,加上我每月的工资,一年挣5万元很轻松。”说起自己的收入,马云堂喜笑颜开。如今,像他这样在基地里务工的村民不在少数。

  说起多年前这里的现状,禄市镇宣传委员李姗霖记忆犹新,“当时,村上的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群众种地的热情不高,出现了许多弃耕丢荒的水田、旱地。”李姗霖介绍,2014年,禄市镇依托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经过前期调研论证,立足打造农旅结合典范的目标,成功引进本土返乡业主王晓龙、李天云发展花卉产业,在小驴山村、凉水井村等地启动建设海棠博览园,不仅美化了村庄,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如今,基地规模有2000多亩,种植了以海棠、紫薇为主的各类花卉苗木500万株,苗木市值达1.5亿元。海棠博览园成为华蓥农业的新地标,花卉产业也成为华蓥农业继梨和葡萄之后的第三张名片。“目前,该园的各项配套设施正在逐渐完善,但自主体工程建成以来,每月都吸引了上千名游客慕名而来,可见该项目前景可观。”李姗霖说。

  【振兴之路】

  绿色产业催生美丽经济

  华蓥市海棠博览园致力于发展绿色产业、美丽经济,以健康田园生活为特色,坚持花卉培育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既符合“产业兴旺”的发展要求,也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愿景的迫切需要。

  通过建好产业基地,完善基础配套,做活乡村旅游。2014年初,业主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科学实施测土配方、土地调形、土壤改良,经过3期建设,基地已初具规模。同时,借助产业发展东风,全镇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公路50余公里,建成一批沟池路渠,大大改善了老百姓交通出行和生产生活条件,成为群众非常认可的好事实事。

  在此基础上,基地引进国外花卉苗木,聘请专业人才研发新品种,积极探索自主研发品牌,打造独特花卉自然景观。重点连片培育优质海棠、紫薇,关键节点合理布局玫瑰、茶花、梅花、木椿菊等花卉苗木,形成“春来海棠艳、夏秋紫薇红、冬雪梅花香、百花竞争宠”的自然美景,初建公厕1个、停车场1个、景观亭6个,引导周边农户自办农家乐10余家,形成一定旅游接待功能,成为游客自驾游的目的地。

  延长旅游链条,多方助农增收。除了可供游客观赏的景观外,基地还推出花卉盆景销售,拓宽花卉市场路径。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出售土特产、自办农家乐等多种形式的助农增收方式,为周边60岁左右群众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120余个,让广大农民养成自力更生、勤劳致富、邻里互助、彼此包容、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传统美德,新农村里处处皆是新气象,一幅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画卷在禄市镇徐徐展开。

  【记者感言】

  产业发展须精准施策走出地方特色

  产业发展,定位是关键点。各地农业产业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产业定位不准确、发展方向不明确,不但造成劳民伤财,而且容易产生遗留问题。花卉苗木产业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强,苗木价值逐年成倍增长,目前海棠博览园每年稳定外售的苗木,基本可以实现以园养园,确保了后续健康发展。

  农旅融合是大趋势。近年来,中央陆续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等战略,是基于对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准确判断。基地建设,既为当地农民解决了增收致富问题,又为外来游客提供了休闲生活场所,推动了农村产业兴旺、条件改善、环境美化,更让其建成成熟景区东风可乘。(信息来源: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