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水青山间坐落的一栋栋农家小屋,精美别致;四通八达的通村公路纵横交错,延伸到家家户户门口;田野里鲜花绽放,产业蓬勃发展……这是春日里记者穿行在三山两槽看到的乡村美景,感受到邻水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邻水县将中央、省委、市委的“作战图”变“施工图”,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在凝聚人才、做强产业、农旅融合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绘制出村美、民富、产业兴的新“图景”。
凝聚人才
农业发展添动力
农业要发展,乡村要振兴,离不开千千万万坚守乡村的群众,更离不开心系乡土的致富能人带动引领。
为此,该县出台一系列措施,优化环境,提供全方位服务,激励吸引各类人才带着资金、技术、经验、信息等返乡创业,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显身手,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奔康。
2015年,邻水县子中乡的“80后”罗超,毅然放弃收入稳定的工作,在跳出“农门”后选择回到家乡创业。“每次回到家乡,感触最深的是人少了,村空了,田地撂荒了,让人感到心疼。”罗超说,随着乡村振兴的大力实施,这片土地迎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了他坚持创业的信心。
如今,在观音镇倒朝门村和六合寨村的田地里,罗超通过药材与药材套种、药材与水果套种等方式,套种桃树、黄金柚、黄精、芍药、瓜蒌、钩藤等中药材近1000亩,并成立四川蜀耕农业有限开发公司。
与罗超一样,家住邻水县柑子镇金关村的李芳,高中毕业后就到沿海一带打工,从普通的打工一族做到有一定积蓄的服装批发店老板。2015年,李芳返乡创业,在大山深处建起了养鹅场。
像罗超、李芳这样的返乡创业者在邻水还有很多,他们心系家乡,抓住乡村振兴的大好机遇,带着资金、技术以及先进的经营理念回到家乡创业,为邻水农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该县巧念“人才经”,制定《邻水县返乡创业扶持办法》等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充分搭建平台,激发他们返乡创业的热情。同时充分利用农业园区、森林景观、乡村村落等资源,鼓励创业基础好、创业能力强的返乡农民工发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
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他们还将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和致富带头人的培养和培训力度,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力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00人、农业职业经理人20个,培育种养专业大户1500户、家庭农场100个以上。
特色产业
荒山闲地活起来
多年前,由于邻水三山两槽的特殊地形,种植条件艰苦,许多的山地被撂荒。而在地势平坦的地区,年轻人纷纷踏上外出务工的道路,许多的良田也逐渐变成闲地。
土地撂荒,何来乡村振兴?避免耕地资源的浪费,有效利用并解决农村荒山闲地,这是摆在邻水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如何破题?县委县政府思路明晰,紧扣“乡村振兴”这一主线,大胆探索,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让荒山闲地“活”起来。
4月2日,邻水县长安乡秀峰村田间地头一派热闹场景,核心区域800亩,辐射面积1200亩的桃李产业基地已经成型。撂荒的土地再次焕发生机,村民通过在基地务工、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分红等方式增加收入。不少村民还谋划开农家乐、卖土特产进一步创收。
当天,在复盛乡宝谷山脐橙园,1000多亩连片的脐橙树正进入春管阶段,农业技术员走在田间地头,指导园区的业主和果农进行清园、修枝、防虫等。昔日的荒山坡变成花果山,结出村民致富增收的“金果果”。
…………
近年来,该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构建“农户+园区”“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将一块块荒山闲地化零为整,连点成线,扩片成面,突出“四主六特”产业,调优结构,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建成一批以优质脐橙、粮油、蔬菜、特色种养为支撑的高品质、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全县建成集中成片规模化产业基地46个,打造标准化桃李基地、柑橘基地、蔬菜基地等万亩特色产业基地7个,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基地8个。
农旅融合
乡村发展助推器
近日,记者从邻水旅游发展促进中心获悉,今年前3月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接待游客191.8万人次,实现总收入20.78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十分火爆,同比增长30%。
3月30日,在长安乡金垭村大屋基,三五成群的游客在干净整洁的乡村小道上走走停停,优美的田园风光让他们不时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在这里能看到传统的农村文化,唤醒了我们的乡愁记忆。”游客何成林说,趁周末带一家人出来感受乡村气息,体验农家生活,享受回归大自然的乐趣。
“就是要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长安乡党委书记王斌源表示,在大屋基的建设过程中,遵循农旅融合发展原则,坚持修旧如旧,并新建起文化大礼堂、农耕博物馆和村史馆,让每位游客参观后能引发乡愁的共鸣。
曾经金垭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该村的旅游发展越来越好,来的人多了,村民的幸福指数也是不断提升。
该村村民刘永席把自家的小屋打整一番后,办起原汁原味的农家乐。“卖的就农村常见的腊肉、豆花、蔬菜等,一个月能赚3000多元。”刘永席高兴地说。
而相隔不远的李水英用大头菜制作的咸菜则成为游客眼中的“抢手货”,大家在游玩之余,总会顺道购买点咸菜回去尝尝鲜。“来买的游客太多了,根本不够。” 李水英表示,今年不但要扩大种植大头菜的规模,还要带动周边更多的村民一起栽种。
金垭村大屋基正是该县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邻水县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在高滩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东槽绿色经济走廊和铜锣山腹地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等,推进农旅、农文、农教、农科、农商深度融合,促进农业产业向集中、多元、优质、功能化方向升级发展,让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
截至目前,该县成功打造旅游扶贫示范村10个、民宿达标户39户、乡村旅游合作社46个,培育乡村旅游特色业态20个,评定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30个。(信息来源:广安日报)
北京 河北 安徽 四川 重庆 福建 贵州 浙江 上海 山东 山西 新疆 云南 甘肃 广东 宁夏 成都 广州 武汉 唐山 马鞍山 绍兴 鄂尔多斯 黄山 厦门 哈尔滨 苏州 芜湖 常州 晋城 淮北 宿州 南京 太原 福州 合肥 长治 南宁 珠海 濮阳 大庆 毕节 临沂 贵阳 杭州 南通 蚌埠 中山 铜陵 东莞 常德 无锡 徐州 宁波 遵义 嘉兴 潍坊 长沙 克拉玛依 惠州 大连 深圳 淮南 佛山 南昌 秦皇岛 重庆渝北 阜阳 重庆渝中 张家港 包头 洛阳 亳州 青岛 廊坊 长春 宜昌 扬州 遂宁 萍乡 池州 威海 三门峡 济南 六安 江门 焦作 郑州 朔州 三明 兰州 绵阳 侯马 临汾 许昌 济源 南阳 镇江 营口 东营 安庆 西安 宣城 北京东城 滁州 石家庄 上海静安 岳阳 天津和平区 日照 韶关 庆阳 上海浦东 邯郸 吉林市 沈阳 北京朝阳 上海长宁 肇庆 泉州 烟台 漳州 景德镇 宝鸡 柳州 广安 昆明 淄博 银川 通辽 金昌 安阳 承德 泰州 莱芜 晋中 吕梁
绿水青山间坐落的一栋栋农家小屋,精美别致;四通八达的通村公路纵横交错,延伸到家家户户门口;田野里鲜花绽放,产业蓬勃发展……这是春日里记者穿行在三山两槽看到的乡村美景,感受到邻水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邻水县将中央、省委、市委的“作战图”变“施工图”,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在凝聚人才、做强产业、农旅融合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绘制出村美、民富、产业兴的新“图景”。
凝聚人才
农业发展添动力
农业要发展,乡村要振兴,离不开千千万万坚守乡村的群众,更离不开心系乡土的致富能人带动引领。
为此,该县出台一系列措施,优化环境,提供全方位服务,激励吸引各类人才带着资金、技术、经验、信息等返乡创业,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显身手,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奔康。
2015年,邻水县子中乡的“80后”罗超,毅然放弃收入稳定的工作,在跳出“农门”后选择回到家乡创业。“每次回到家乡,感触最深的是人少了,村空了,田地撂荒了,让人感到心疼。”罗超说,随着乡村振兴的大力实施,这片土地迎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了他坚持创业的信心。
如今,在观音镇倒朝门村和六合寨村的田地里,罗超通过药材与药材套种、药材与水果套种等方式,套种桃树、黄金柚、黄精、芍药、瓜蒌、钩藤等中药材近1000亩,并成立四川蜀耕农业有限开发公司。
与罗超一样,家住邻水县柑子镇金关村的李芳,高中毕业后就到沿海一带打工,从普通的打工一族做到有一定积蓄的服装批发店老板。2015年,李芳返乡创业,在大山深处建起了养鹅场。
像罗超、李芳这样的返乡创业者在邻水还有很多,他们心系家乡,抓住乡村振兴的大好机遇,带着资金、技术以及先进的经营理念回到家乡创业,为邻水农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该县巧念“人才经”,制定《邻水县返乡创业扶持办法》等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充分搭建平台,激发他们返乡创业的热情。同时充分利用农业园区、森林景观、乡村村落等资源,鼓励创业基础好、创业能力强的返乡农民工发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
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他们还将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和致富带头人的培养和培训力度,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力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00人、农业职业经理人20个,培育种养专业大户1500户、家庭农场100个以上。
特色产业
荒山闲地活起来
多年前,由于邻水三山两槽的特殊地形,种植条件艰苦,许多的山地被撂荒。而在地势平坦的地区,年轻人纷纷踏上外出务工的道路,许多的良田也逐渐变成闲地。
土地撂荒,何来乡村振兴?避免耕地资源的浪费,有效利用并解决农村荒山闲地,这是摆在邻水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如何破题?县委县政府思路明晰,紧扣“乡村振兴”这一主线,大胆探索,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让荒山闲地“活”起来。
4月2日,邻水县长安乡秀峰村田间地头一派热闹场景,核心区域800亩,辐射面积1200亩的桃李产业基地已经成型。撂荒的土地再次焕发生机,村民通过在基地务工、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分红等方式增加收入。不少村民还谋划开农家乐、卖土特产进一步创收。
当天,在复盛乡宝谷山脐橙园,1000多亩连片的脐橙树正进入春管阶段,农业技术员走在田间地头,指导园区的业主和果农进行清园、修枝、防虫等。昔日的荒山坡变成花果山,结出村民致富增收的“金果果”。
…………
近年来,该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构建“农户+园区”“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将一块块荒山闲地化零为整,连点成线,扩片成面,突出“四主六特”产业,调优结构,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建成一批以优质脐橙、粮油、蔬菜、特色种养为支撑的高品质、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全县建成集中成片规模化产业基地46个,打造标准化桃李基地、柑橘基地、蔬菜基地等万亩特色产业基地7个,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基地8个。
农旅融合
乡村发展助推器
近日,记者从邻水旅游发展促进中心获悉,今年前3月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接待游客191.8万人次,实现总收入20.78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十分火爆,同比增长30%。
3月30日,在长安乡金垭村大屋基,三五成群的游客在干净整洁的乡村小道上走走停停,优美的田园风光让他们不时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在这里能看到传统的农村文化,唤醒了我们的乡愁记忆。”游客何成林说,趁周末带一家人出来感受乡村气息,体验农家生活,享受回归大自然的乐趣。
“就是要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长安乡党委书记王斌源表示,在大屋基的建设过程中,遵循农旅融合发展原则,坚持修旧如旧,并新建起文化大礼堂、农耕博物馆和村史馆,让每位游客参观后能引发乡愁的共鸣。
曾经金垭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该村的旅游发展越来越好,来的人多了,村民的幸福指数也是不断提升。
该村村民刘永席把自家的小屋打整一番后,办起原汁原味的农家乐。“卖的就农村常见的腊肉、豆花、蔬菜等,一个月能赚3000多元。”刘永席高兴地说。
而相隔不远的李水英用大头菜制作的咸菜则成为游客眼中的“抢手货”,大家在游玩之余,总会顺道购买点咸菜回去尝尝鲜。“来买的游客太多了,根本不够。” 李水英表示,今年不但要扩大种植大头菜的规模,还要带动周边更多的村民一起栽种。
金垭村大屋基正是该县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邻水县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在高滩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东槽绿色经济走廊和铜锣山腹地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等,推进农旅、农文、农教、农科、农商深度融合,促进农业产业向集中、多元、优质、功能化方向升级发展,让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
截至目前,该县成功打造旅游扶贫示范村10个、民宿达标户39户、乡村旅游合作社46个,培育乡村旅游特色业态20个,评定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30个。(信息来源: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