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小镇到红色旅游胜地
[ 责任编辑: 申蕊 丨 日期: 2018-12-18 ] 来源:

  距广安主城区7公里的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协兴镇,是吕薇周末出游的首选地。骑游道、佛手山新村、翰林院子、依云小镇……带着家人、约上好友,吕薇在协兴度过了无数惬意的休闲时光。

邓小平故里游人如潮。(资料图片)郑继明摄

  协兴吸引的不仅是广安人。2006年,协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2017年,协兴旅游人次突破600万大关,实现旅游收入53.9亿元。今年,预计游客量可达650万人次,旅游收入将突破60亿元。

  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小镇,吸引力从何而来?探寻改革开放40年的协兴发展路径,答案呼之欲出。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诞生地,“敢为天下先”的基因在协兴人的血脉中不断传承。40年来,协兴镇以红色旅游为起点,多元融合推动全域发展,从一个落后的内陆小镇变身为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跻身全国重点镇行列。

  40年后再出发。协兴镇朝着建成红色文化旅游中心、生态休闲区、红色旅游产业集聚区的目标聚力前行,“伟人故里”这张靓丽的“红色名片”,更加熠熠闪光。

  A 红色旅游兴起,一穷二白的土地飞速发展

协兴老街。

  熊运元即将迎来78岁生日。1976年,熊运元成为协兴果山村党支部书记,从此,他在果山村一干就是40多年。时光荏苒,熊运元仍然记得果山村当年的模样。

  “那时的果山村,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熊运元记忆中,改革开放前的果山村,沟壑纵横、乱石满山。村里没有一条公路,没有一项产业。村民年均收入仅100多元,口粮人均一年只有150公斤。“全村306户,只有8户人住着瓦房,其余全是住的茅草屋。全村有50多个老光棍,20多人外出讨饭。”

  贫穷像座大山,压得人直不起腰,抬不起头。果山,是整个协兴的缩影。

  40年前的今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协兴镇同全国各地一样,悄然发生变化。熊运元感慨万千,“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没有改革开放政策,今天的幸福生活真不敢想象。”

  改革的春风,如同一柄精美的刻刀,把协兴这块贫瘠的土地,雕琢得美丽而富饶。最深刻的变化始于2001年,邓小平故居保护区成立。

  “广安设地建市时间晚,很多人还不知道邓小平的家乡在广安。”邓小平故里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刘松涛回忆,成立保护区,正是为了更好地纪念邓小平同志。

  “山清水秀、郁郁葱葱、自然亲切、令人仰慕”的邓小平故里,在2004年8月22日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前顺利建成。2008年,景区免费开放,邓小平故里陆续建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5A级旅游区。

  邓小平故里,成为人们追寻小平足迹、缅怀伟人功绩、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广安红色旅游,在国内外声名鹊起。

  “邓小平同志故里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比较优势,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协兴镇镇长欧熹坦言,能否充分发挥这个优势,是协兴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

  21世纪初,广安区成功纳入全省“新五大旅游区”规划总盘子。借助东风,协兴以邓小平故里纪念园为中心,沿着渠江、西溪河“两河”,依托协连线、东环线、西环线“三线”,借助邓小平故里、牌坊新村、协兴老街、佛手山风景区“四景”,努力开发打造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打造区域性旅游品牌。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火热的干劲儿创造了旅游发展的协兴速度。到2006年,以牌坊村、佛手山风景区、东环线为主的乡村旅游经济圈已初见轮廓。

  红色旅游招牌日益响亮,与之对应的是实实在在的成果:2006年,协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仅仅两年之后,这个数据成倍刷新。2008年,接待游客量达到2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54亿元。

准备年货。

  以红色旅游为起点,协兴以昂扬的姿态,拥抱发展的春天。

  B 融合生态文化,全域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从1984年起,滕昭贵就在协兴镇任职。在他看来,协兴人骨子里便有一股“敢为天下先”的觉悟与劲头。

  2009年,邓小平故里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摆上议事日程。从此,打造“大景区”的梦想便在协兴党政一班人心中沸腾。

  尽管协兴已成为各界人士追思小平同志足迹的首选地,然而,仅靠单一的红色旅游,发展后劲很难持续。必须以红色旅游为起点,发展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怎么抓?在2010年,协兴提出“旅游+生态+文化”的构想。

  “协兴镇生态底子好,文化底蕴深,在发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中融入生态和文化,那么在保护生态、传承文化和增加产值等方面都是‘做加法’。”欧熹说,小平同志的家乡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非常高的政治地位,如果能将协兴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旅游文化名镇,有利于提高景区吸引力,能更好地提升广安知名度,对外展示广安新形象。

  将协兴镇打造成为全国生态旅游文化名镇!2013年7月,协兴镇划归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管理,从那时起,协兴“旅游+生态+文化”发展的步履更加坚实。

  以“生态+文化+旅游”为构架,协兴镇编制完成36平方公里全域概念规划。按照产城融合、景城一体思路,以邓小平故里为核心,沿小平故里路、东环路、枣彭路发展文化教育、人文景观、生态观光和休闲娱乐产业,形成集缅怀纪念、文化旅居、养老度假、运动健身、商务休闲、教育培训等多种功能复合的旅游胜地。

  生活环境越来越美,是协兴镇四新村居民谈廷平最直观的感受。他家门口前约100米处,即是广安国际红色马拉松赛的内环线赛道。广安红马赛道广受好评,曾被网友誉为“最美赛道”之一。

  最美赛道,折射的是生态环境之美。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协兴严守生态红线,退耕还林面积1.23万亩,推进园区全域森林化、重点区域公园化,配套完善生态休闲、智慧康养功能。今日协兴,森林覆盖率达38%以上,污水处理率达100%,荣获“中国国际生态文化旅游胜地”“中国最美休闲自驾游目的地”荣誉称号。

  文化底蕴越来越浓,则是大多数游客的共同感受。“旅游+文化”,成为协兴的一张王牌。在挖掘红色文化的同时,协兴深度挖掘辖区水秀山灵、巴国古韵、孕育伟人、川渝合作、市场需求等资源,大力推出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悠闲生活。

  在“生态+文化+旅游”的探索中,协兴把农业产业基地打造成为乡村旅游景区,把新村建设成为乡村旅游景点,把特色农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旅游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

  资源优势充分转化,重点产业快速汇集,协兴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协兴观光旅游产业项目达到18个,总投资113.58亿元;文体休闲产业有12个项目,总投资55.09亿元;健康养生产业项目有7个,总投资42.2亿元。今年10月,全镇生产总值约8亿元,增长10%。

  C 共享改革成果,村民从“穷窝子”掉进“蜜罐子”

  旅游发展红红火火,在协兴,农家乐、农家客栈如雨后春笋。

  2004年,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村民贺燕腾出家里的3间房屋在村里办起了第一家“农家客栈”,年收入10多万元。到现在,协兴拥有130余家农家乐、50余家“农家客栈”,从业人员1300多人。

  尽管不是协兴人,蒋超也从中尝到了甜头。2005年底,蒋超成功研制出盐皮蛋,注册了广安区佛手山食品有限公司,租用场地进行小批量生产。

  2006年5月,蒋超带着几千枚盐皮蛋进入西博会,被抢购一空,来自重庆、成都、深圳的客商当场与他签订协议,代销盐皮蛋。当年,广安盐皮蛋建成日产3万枚的生产线,开始进驻许多城市的大小超市。

  地方名特小吃和农家特色菜肴开发全速跟进。像兰波一样吃上“旅游饭”的村民们,从“穷窝子”掉进“蜜罐子”,幸福的生活比蜜更甜。

  一切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

  发展起来后的协兴,全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在协兴老百姓的中国梦里,首要的是“安居梦”。2014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前夕,果山村的26户村民与华福村的24户村民,搬进佛手山新村,住进了别墅一般的新房。40年前住着茅草屋的村民们,如今住的是用新型建材搭建的房屋,漂亮、环保、舒适。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佛手山新村的游客总是格外多。参观过佛手山新村的游客,都对村民们羡慕不已。更有不少游客以每年2万元的高价租下村民的房子,长住在村里。村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仅出售旅游商品一项,每年便可增收上万元。

  不仅是新村,整个果山村村民都从改革发展中受益。村民把土地流转给蜜蜂公司和食为安公司,仅这两家公司,每年便向村民支付租金100多万元。

  “协兴没有贫困村。”滕昭贵格外自豪,协兴镇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2017年,协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497元。

  “不仅富了口袋,还改变了习惯。”在协兴生活了51年,谈廷平感觉日子越来越美。曾经,村里道路破败泥泞,大家都没心情出去散步,一到晚上,都窝在家里看电视。

  环境变美了,生活变好了,村民的习惯也悄悄跟着变了样。谈廷平说,“现在没有人乱扔乱倒垃圾了,家家户户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大伙儿都说,现在村里这么干净漂亮,要是自己家还是又脏又乱,脸面可挂不住!”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形成好风气。感恩小平的情愫,在协兴人心中更为浓烈。在协兴,许多居民家中都挂着小平画像。大家眼里,小平比亲人还要亲。

  D 重整行装再出发,在转型升级中建成全国典范

  这段时间,熊运元正忙着筹备一年一度的新年聚会。聚会上,熊运元打算给大家再讲讲协兴的未来。这位在基层干了40多年的老书记,敏锐地察觉到,协兴镇将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改革开放走过了40个年头,协兴也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镇,变身为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协兴的梦想还在继续。

  8月12日上午,市委书记李建勤前往协兴园区调研。“园区要站高谋远、完善规划,找准优势、干出特色,建成全国典范。”李建勤的指示,欧熹印象深刻,在他看来,“这为科学回答新时代协兴园区‘怎么办’‘怎么干’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不久之后召开的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发出“加快建设红色旅游胜地”的号召,明确将协兴园区建成红色文化旅游中心、生态休闲区、红色旅游产业集聚区。

  协兴镇努力方向由此更加明晰:

  ——聚力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中心。突出邓小平故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更加注重红色基因传承与弘扬,做响改革开放文化品牌,同步做优生态环境,成为广安红色旅游国际形象展示窗口。

  ——大力建设生态休闲度假区。按照宜游宜业宜居理念,建设精品生态景区,推进全域森林化、重点区域公园化,配套完善生态休闲、智慧康养功能,成为广安中心城市“会客厅”、重庆休闲度假“后花园”。

  ——着力形成红色旅游产业集聚区。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动以红色培训、红色展演、红色体验为主导的“旅游+”形成集群,培育一批就业增收、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成为省级旅游产业园区。

  目标如何实现?思索再思索,协兴镇明晰路径,坚持问题导向、发展导向、目标导向,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生态三大比较优势,重点在做响品牌、做亮红色、做精文化、做强产业、做美环境、做活开放“六篇文章”上务求实效。

  “协兴镇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欧熹坦言,改革开放再出发,必须多元融合推动全域发展。接下来,协兴镇将努力推动“红色旅游+研学教育”“红色旅游+康体养生”“红色旅游+文化娱乐”“红色旅游+创意体验”产业发展,不断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协兴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林对未来充满信心:“当下,‘一带一路’倡议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等诸多机遇叠加,协兴发展潜力巨大。”

  到2020年完成生态大景区框架构造,到2024年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到2028年基本建成从生产、生活到生态的全国典范……伟人故里协兴,重整行装再出发。(信息来源:广安日报)

主办:中共广安市委宣传部 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广安文明网
电话:18086982098 联系邮箱:gawmwxx@163.com
从农业小镇到红色旅游胜地
[ 责任编辑:申蕊 丨 日期: 2018-12-18 ]
来源:

  距广安主城区7公里的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协兴镇,是吕薇周末出游的首选地。骑游道、佛手山新村、翰林院子、依云小镇……带着家人、约上好友,吕薇在协兴度过了无数惬意的休闲时光。

邓小平故里游人如潮。(资料图片)郑继明摄

  协兴吸引的不仅是广安人。2006年,协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2017年,协兴旅游人次突破600万大关,实现旅游收入53.9亿元。今年,预计游客量可达650万人次,旅游收入将突破60亿元。

  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小镇,吸引力从何而来?探寻改革开放40年的协兴发展路径,答案呼之欲出。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诞生地,“敢为天下先”的基因在协兴人的血脉中不断传承。40年来,协兴镇以红色旅游为起点,多元融合推动全域发展,从一个落后的内陆小镇变身为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跻身全国重点镇行列。

  40年后再出发。协兴镇朝着建成红色文化旅游中心、生态休闲区、红色旅游产业集聚区的目标聚力前行,“伟人故里”这张靓丽的“红色名片”,更加熠熠闪光。

  A 红色旅游兴起,一穷二白的土地飞速发展

协兴老街。

  熊运元即将迎来78岁生日。1976年,熊运元成为协兴果山村党支部书记,从此,他在果山村一干就是40多年。时光荏苒,熊运元仍然记得果山村当年的模样。

  “那时的果山村,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熊运元记忆中,改革开放前的果山村,沟壑纵横、乱石满山。村里没有一条公路,没有一项产业。村民年均收入仅100多元,口粮人均一年只有150公斤。“全村306户,只有8户人住着瓦房,其余全是住的茅草屋。全村有50多个老光棍,20多人外出讨饭。”

  贫穷像座大山,压得人直不起腰,抬不起头。果山,是整个协兴的缩影。

  40年前的今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协兴镇同全国各地一样,悄然发生变化。熊运元感慨万千,“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没有改革开放政策,今天的幸福生活真不敢想象。”

  改革的春风,如同一柄精美的刻刀,把协兴这块贫瘠的土地,雕琢得美丽而富饶。最深刻的变化始于2001年,邓小平故居保护区成立。

  “广安设地建市时间晚,很多人还不知道邓小平的家乡在广安。”邓小平故里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刘松涛回忆,成立保护区,正是为了更好地纪念邓小平同志。

  “山清水秀、郁郁葱葱、自然亲切、令人仰慕”的邓小平故里,在2004年8月22日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前顺利建成。2008年,景区免费开放,邓小平故里陆续建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5A级旅游区。

  邓小平故里,成为人们追寻小平足迹、缅怀伟人功绩、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广安红色旅游,在国内外声名鹊起。

  “邓小平同志故里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比较优势,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协兴镇镇长欧熹坦言,能否充分发挥这个优势,是协兴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

  21世纪初,广安区成功纳入全省“新五大旅游区”规划总盘子。借助东风,协兴以邓小平故里纪念园为中心,沿着渠江、西溪河“两河”,依托协连线、东环线、西环线“三线”,借助邓小平故里、牌坊新村、协兴老街、佛手山风景区“四景”,努力开发打造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打造区域性旅游品牌。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火热的干劲儿创造了旅游发展的协兴速度。到2006年,以牌坊村、佛手山风景区、东环线为主的乡村旅游经济圈已初见轮廓。

  红色旅游招牌日益响亮,与之对应的是实实在在的成果:2006年,协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仅仅两年之后,这个数据成倍刷新。2008年,接待游客量达到2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54亿元。

准备年货。

  以红色旅游为起点,协兴以昂扬的姿态,拥抱发展的春天。

  B 融合生态文化,全域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从1984年起,滕昭贵就在协兴镇任职。在他看来,协兴人骨子里便有一股“敢为天下先”的觉悟与劲头。

  2009年,邓小平故里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摆上议事日程。从此,打造“大景区”的梦想便在协兴党政一班人心中沸腾。

  尽管协兴已成为各界人士追思小平同志足迹的首选地,然而,仅靠单一的红色旅游,发展后劲很难持续。必须以红色旅游为起点,发展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怎么抓?在2010年,协兴提出“旅游+生态+文化”的构想。

  “协兴镇生态底子好,文化底蕴深,在发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中融入生态和文化,那么在保护生态、传承文化和增加产值等方面都是‘做加法’。”欧熹说,小平同志的家乡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非常高的政治地位,如果能将协兴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旅游文化名镇,有利于提高景区吸引力,能更好地提升广安知名度,对外展示广安新形象。

  将协兴镇打造成为全国生态旅游文化名镇!2013年7月,协兴镇划归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管理,从那时起,协兴“旅游+生态+文化”发展的步履更加坚实。

  以“生态+文化+旅游”为构架,协兴镇编制完成36平方公里全域概念规划。按照产城融合、景城一体思路,以邓小平故里为核心,沿小平故里路、东环路、枣彭路发展文化教育、人文景观、生态观光和休闲娱乐产业,形成集缅怀纪念、文化旅居、养老度假、运动健身、商务休闲、教育培训等多种功能复合的旅游胜地。

  生活环境越来越美,是协兴镇四新村居民谈廷平最直观的感受。他家门口前约100米处,即是广安国际红色马拉松赛的内环线赛道。广安红马赛道广受好评,曾被网友誉为“最美赛道”之一。

  最美赛道,折射的是生态环境之美。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协兴严守生态红线,退耕还林面积1.23万亩,推进园区全域森林化、重点区域公园化,配套完善生态休闲、智慧康养功能。今日协兴,森林覆盖率达38%以上,污水处理率达100%,荣获“中国国际生态文化旅游胜地”“中国最美休闲自驾游目的地”荣誉称号。

  文化底蕴越来越浓,则是大多数游客的共同感受。“旅游+文化”,成为协兴的一张王牌。在挖掘红色文化的同时,协兴深度挖掘辖区水秀山灵、巴国古韵、孕育伟人、川渝合作、市场需求等资源,大力推出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悠闲生活。

  在“生态+文化+旅游”的探索中,协兴把农业产业基地打造成为乡村旅游景区,把新村建设成为乡村旅游景点,把特色农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旅游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

  资源优势充分转化,重点产业快速汇集,协兴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协兴观光旅游产业项目达到18个,总投资113.58亿元;文体休闲产业有12个项目,总投资55.09亿元;健康养生产业项目有7个,总投资42.2亿元。今年10月,全镇生产总值约8亿元,增长10%。

  C 共享改革成果,村民从“穷窝子”掉进“蜜罐子”

  旅游发展红红火火,在协兴,农家乐、农家客栈如雨后春笋。

  2004年,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村民贺燕腾出家里的3间房屋在村里办起了第一家“农家客栈”,年收入10多万元。到现在,协兴拥有130余家农家乐、50余家“农家客栈”,从业人员1300多人。

  尽管不是协兴人,蒋超也从中尝到了甜头。2005年底,蒋超成功研制出盐皮蛋,注册了广安区佛手山食品有限公司,租用场地进行小批量生产。

  2006年5月,蒋超带着几千枚盐皮蛋进入西博会,被抢购一空,来自重庆、成都、深圳的客商当场与他签订协议,代销盐皮蛋。当年,广安盐皮蛋建成日产3万枚的生产线,开始进驻许多城市的大小超市。

  地方名特小吃和农家特色菜肴开发全速跟进。像兰波一样吃上“旅游饭”的村民们,从“穷窝子”掉进“蜜罐子”,幸福的生活比蜜更甜。

  一切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

  发展起来后的协兴,全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在协兴老百姓的中国梦里,首要的是“安居梦”。2014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前夕,果山村的26户村民与华福村的24户村民,搬进佛手山新村,住进了别墅一般的新房。40年前住着茅草屋的村民们,如今住的是用新型建材搭建的房屋,漂亮、环保、舒适。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佛手山新村的游客总是格外多。参观过佛手山新村的游客,都对村民们羡慕不已。更有不少游客以每年2万元的高价租下村民的房子,长住在村里。村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仅出售旅游商品一项,每年便可增收上万元。

  不仅是新村,整个果山村村民都从改革发展中受益。村民把土地流转给蜜蜂公司和食为安公司,仅这两家公司,每年便向村民支付租金100多万元。

  “协兴没有贫困村。”滕昭贵格外自豪,协兴镇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2017年,协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497元。

  “不仅富了口袋,还改变了习惯。”在协兴生活了51年,谈廷平感觉日子越来越美。曾经,村里道路破败泥泞,大家都没心情出去散步,一到晚上,都窝在家里看电视。

  环境变美了,生活变好了,村民的习惯也悄悄跟着变了样。谈廷平说,“现在没有人乱扔乱倒垃圾了,家家户户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大伙儿都说,现在村里这么干净漂亮,要是自己家还是又脏又乱,脸面可挂不住!”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形成好风气。感恩小平的情愫,在协兴人心中更为浓烈。在协兴,许多居民家中都挂着小平画像。大家眼里,小平比亲人还要亲。

  D 重整行装再出发,在转型升级中建成全国典范

  这段时间,熊运元正忙着筹备一年一度的新年聚会。聚会上,熊运元打算给大家再讲讲协兴的未来。这位在基层干了40多年的老书记,敏锐地察觉到,协兴镇将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改革开放走过了40个年头,协兴也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镇,变身为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协兴的梦想还在继续。

  8月12日上午,市委书记李建勤前往协兴园区调研。“园区要站高谋远、完善规划,找准优势、干出特色,建成全国典范。”李建勤的指示,欧熹印象深刻,在他看来,“这为科学回答新时代协兴园区‘怎么办’‘怎么干’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不久之后召开的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发出“加快建设红色旅游胜地”的号召,明确将协兴园区建成红色文化旅游中心、生态休闲区、红色旅游产业集聚区。

  协兴镇努力方向由此更加明晰:

  ——聚力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中心。突出邓小平故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更加注重红色基因传承与弘扬,做响改革开放文化品牌,同步做优生态环境,成为广安红色旅游国际形象展示窗口。

  ——大力建设生态休闲度假区。按照宜游宜业宜居理念,建设精品生态景区,推进全域森林化、重点区域公园化,配套完善生态休闲、智慧康养功能,成为广安中心城市“会客厅”、重庆休闲度假“后花园”。

  ——着力形成红色旅游产业集聚区。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动以红色培训、红色展演、红色体验为主导的“旅游+”形成集群,培育一批就业增收、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成为省级旅游产业园区。

  目标如何实现?思索再思索,协兴镇明晰路径,坚持问题导向、发展导向、目标导向,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生态三大比较优势,重点在做响品牌、做亮红色、做精文化、做强产业、做美环境、做活开放“六篇文章”上务求实效。

  “协兴镇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欧熹坦言,改革开放再出发,必须多元融合推动全域发展。接下来,协兴镇将努力推动“红色旅游+研学教育”“红色旅游+康体养生”“红色旅游+文化娱乐”“红色旅游+创意体验”产业发展,不断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协兴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林对未来充满信心:“当下,‘一带一路’倡议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等诸多机遇叠加,协兴发展潜力巨大。”

  到2020年完成生态大景区框架构造,到2024年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到2028年基本建成从生产、生活到生态的全国典范……伟人故里协兴,重整行装再出发。(信息来源: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