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当初走出大山,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认识邻水县甘坝乡苏家村小老师邱晓容的人,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亲朋好友眼里,邱晓容是一个有想法且吃苦耐劳的人,他们认为,邱晓容放弃走出大山的机会,一直待在农村教书“太可惜了”。
面对这些“感慨”,邱晓容总是报之一笑,她觉得,一个人的价值不能以财富来衡量,一个人的幸福感也不应该受工资待遇、住房条件、生活环境的约束。“我在山里长大,当一名乡村教师,最能体现我的人生价值。”她时常这样说。
“正因为农村穷、农村苦,我才更应该留下,这里的孩子需要我”
一座大山,一个教学点,一名老师,17个山里娃。这一场景,看似单调,却俨然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定格在苏家村小。
今年50岁的邱晓容,33年的乡村教师生涯中,32年都在这所学校度过。15年前,她更以校为家,成为乡村孩子们的“老师妈妈”。
当老师,是邱晓容的梦想。“在我读小学时,曾有一位非常好的老师。她的声音,她讲课时的仪态,深深地吸引着我。”邱晓容说,那时,她便在心里埋下了一个“育人梦”。
邱晓容当老师,背后还有更多的现实原因——小时候农村条件艰苦,留不住老师,除了课本,她没有其他书可读,想学其他知识也学不到。
邱晓容印象最深的是,在她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一次拔河比赛》。从没有做过这个游戏的她,根本不知道拔河是什么。
“有的同学以为是挖河沟,有的同学以为是在河边赛跑。”尝过山里娃缺教育之苦的邱晓容心里暗暗发誓:不能让以后的孩子们再吃这种苦了。
1984年,邱晓容16岁,她考上了甘坝乡代课老师岗位。第二年,她便开始扎根农村教学,再也没换过其他岗位。
33年,是段漫长的过程,其间,有亲戚介绍她去广安当老师,也有朋友邀请她去大城市打工。他们都想让邱晓容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邱晓容均一一婉拒,她说:“正因为农村穷、农村苦,我才更应该留下,这里的孩子需要我。”
“这片大山养育了我,我要对得起父老乡亲的信任”
在乡村当老师并不容易。邱晓容回忆,她刚任职的那几年,条件特别艰苦。
邱晓容说,1995年之前,苏家村并没有固定的学校,都是租用民房作为教学点。教室是用石头垒起来的,一块长木板钉上四条腿就是课桌,窗户是木头的,天气冷了就用纸糊起来挡风。
“1995年,才建了现在的苏家村小。”邱晓容说,之后,因生源流失严重,学校从招收一至六年级的学生,变为只招收一、二年级的学生。再后来,苏家村小这所学校,就只剩下邱晓容一人在坚守,学生也越来越少。
苏家村小没有大操场,也没有太多现代教学设备,但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手工科目齐全,该上的课一个科目都没有落下。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所有的科目都是邱晓容一人授课。
农村的条件比不上城市,邱晓容只能竭尽所能给孩子们最好的。
缺乏体育器材,邱晓容就自制简易运动器材;不懂乐理知识,她就去乡里找老师求教,回来再教自己的学生;没有玩具,就自己动手制作……
为了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邱晓容还会带他们出去上观察课,认识山里的花草树木,孩子们都特别开心。
从1985年到2018年间,邱晓容教过的学生有几百名,其中有不少学生在外闯出了一片天地,今年26岁的马锋自己开了饭店,当了老板;27岁的马胜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现在在城市有了稳定的工作……他们都说,如果没有邱老师,他们可能很难走出大山。
邱晓容的学生走出了大山,可她依然在大山坚守。她说:“这片大山养育了我,我要对得起父老乡亲的信任,更要对得起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伴他们成长,教授他们知识,就是我人生最有意义的事”
岁月如梭,曾经的青春少女,如今两鬓已渐渐有了白发,皱纹也悄悄爬上了她的脸。而她,依旧住在不到60平方米的校舍里。
“一辈子待在农村,值吗?”面对这个问题,邱晓容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今年母亲节,邱晓容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那是一张贺卡,卡是用绘画纸做成,剪得不整齐的边缘,画着几朵简单的小花。
“尽管贺卡很简单,但对我意义非凡。”邱晓容说,这张卡片是一个曾经不与任何人交流的“小不点”送给她的。
“‘小不点’才来到我们班时,身体弱小却穿着肥大的外衣,于是有了这个‘外号’。”邱晓容说,这个男孩儿出生不久,爸爸妈妈就外出打工,平时很少回家,他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小不点”的到来让邱晓容愁眉不展。“他一直不和任何人说话,也不参加任何课外活动,整天埋着头。”邱晓容看着那小小的脸庞,心里一阵酸楚。
为了改变他,邱晓容时常给他讲故事,和他做游戏,鼓励他开口说话。可是,两个月过去了,她的开导未见成效,这事让邱晓容彻夜难眠。
后来,每天下课、放学后,邱晓容都单独和“小不点”待一段时间。周末的时候,她也邀请他到学校,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单独教他画画、写字。
没吃早饭,邱晓容给他做;头发长了,邱晓容给他剪;衣服破了,邱晓容给他缝……第二学期,“小不点”开始和邱晓容说话了;第三学期,他开始和周围的同学说话。
“这些年来,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去更好的地方。”邱晓容说,“小不点”的故事就是她的答案。
“山里有太多这样的留守孩子,陪伴他们成长,教授他们知识,就是我人生最有意义、最幸福的事。”邱晓容说。
记者手记:
邱晓容,一名普通的乡村老师,33年坚守她的“育人梦”。在广安的广大农村,像她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他们一个人或几个人撑起一所学校。他们是教师,却承担起比教师更多的职责,教书、做饭、照顾学生起居;挑水、种菜,忙学生的一日三餐。他们或许没有骄人的业绩,也没有惊人的壮举,但他们的坚守,值得敬佩、值得点赞。
与此同时,我们也期待能有更多的政策向他们倾斜,为农村教师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切实、充分的支持与保障。(刘伟 刘定春)
北京 河北 安徽 四川 重庆 福建 贵州 浙江 上海 山东 山西 新疆 云南 甘肃 广东 宁夏 成都 广州 武汉 唐山 马鞍山 绍兴 鄂尔多斯 黄山 厦门 哈尔滨 苏州 芜湖 常州 晋城 淮北 宿州 南京 太原 福州 合肥 长治 南宁 珠海 濮阳 大庆 毕节 临沂 贵阳 杭州 南通 蚌埠 中山 铜陵 东莞 常德 无锡 徐州 宁波 遵义 嘉兴 潍坊 长沙 克拉玛依 惠州 大连 深圳 淮南 佛山 南昌 秦皇岛 重庆渝北 阜阳 重庆渝中 张家港 包头 洛阳 亳州 青岛 廊坊 长春 宜昌 扬州 遂宁 萍乡 池州 威海 三门峡 济南 六安 江门 焦作 郑州 朔州 三明 兰州 绵阳 侯马 临汾 许昌 济源 南阳 镇江 营口 东营 安庆 西安 宣城 北京东城 滁州 石家庄 上海静安 岳阳 天津和平区 日照 韶关 庆阳 上海浦东 邯郸 吉林市 沈阳 北京朝阳 上海长宁 肇庆 泉州 烟台 漳州 景德镇 宝鸡 柳州 广安 昆明 淄博 银川 通辽 金昌 安阳 承德 泰州 莱芜 晋中 吕梁
“如果你当初走出大山,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认识邻水县甘坝乡苏家村小老师邱晓容的人,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亲朋好友眼里,邱晓容是一个有想法且吃苦耐劳的人,他们认为,邱晓容放弃走出大山的机会,一直待在农村教书“太可惜了”。
面对这些“感慨”,邱晓容总是报之一笑,她觉得,一个人的价值不能以财富来衡量,一个人的幸福感也不应该受工资待遇、住房条件、生活环境的约束。“我在山里长大,当一名乡村教师,最能体现我的人生价值。”她时常这样说。
“正因为农村穷、农村苦,我才更应该留下,这里的孩子需要我”
一座大山,一个教学点,一名老师,17个山里娃。这一场景,看似单调,却俨然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定格在苏家村小。
今年50岁的邱晓容,33年的乡村教师生涯中,32年都在这所学校度过。15年前,她更以校为家,成为乡村孩子们的“老师妈妈”。
当老师,是邱晓容的梦想。“在我读小学时,曾有一位非常好的老师。她的声音,她讲课时的仪态,深深地吸引着我。”邱晓容说,那时,她便在心里埋下了一个“育人梦”。
邱晓容当老师,背后还有更多的现实原因——小时候农村条件艰苦,留不住老师,除了课本,她没有其他书可读,想学其他知识也学不到。
邱晓容印象最深的是,在她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一次拔河比赛》。从没有做过这个游戏的她,根本不知道拔河是什么。
“有的同学以为是挖河沟,有的同学以为是在河边赛跑。”尝过山里娃缺教育之苦的邱晓容心里暗暗发誓:不能让以后的孩子们再吃这种苦了。
1984年,邱晓容16岁,她考上了甘坝乡代课老师岗位。第二年,她便开始扎根农村教学,再也没换过其他岗位。
33年,是段漫长的过程,其间,有亲戚介绍她去广安当老师,也有朋友邀请她去大城市打工。他们都想让邱晓容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邱晓容均一一婉拒,她说:“正因为农村穷、农村苦,我才更应该留下,这里的孩子需要我。”
“这片大山养育了我,我要对得起父老乡亲的信任”
在乡村当老师并不容易。邱晓容回忆,她刚任职的那几年,条件特别艰苦。
邱晓容说,1995年之前,苏家村并没有固定的学校,都是租用民房作为教学点。教室是用石头垒起来的,一块长木板钉上四条腿就是课桌,窗户是木头的,天气冷了就用纸糊起来挡风。
“1995年,才建了现在的苏家村小。”邱晓容说,之后,因生源流失严重,学校从招收一至六年级的学生,变为只招收一、二年级的学生。再后来,苏家村小这所学校,就只剩下邱晓容一人在坚守,学生也越来越少。
苏家村小没有大操场,也没有太多现代教学设备,但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手工科目齐全,该上的课一个科目都没有落下。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所有的科目都是邱晓容一人授课。
农村的条件比不上城市,邱晓容只能竭尽所能给孩子们最好的。
缺乏体育器材,邱晓容就自制简易运动器材;不懂乐理知识,她就去乡里找老师求教,回来再教自己的学生;没有玩具,就自己动手制作……
为了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邱晓容还会带他们出去上观察课,认识山里的花草树木,孩子们都特别开心。
从1985年到2018年间,邱晓容教过的学生有几百名,其中有不少学生在外闯出了一片天地,今年26岁的马锋自己开了饭店,当了老板;27岁的马胜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现在在城市有了稳定的工作……他们都说,如果没有邱老师,他们可能很难走出大山。
邱晓容的学生走出了大山,可她依然在大山坚守。她说:“这片大山养育了我,我要对得起父老乡亲的信任,更要对得起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伴他们成长,教授他们知识,就是我人生最有意义的事”
岁月如梭,曾经的青春少女,如今两鬓已渐渐有了白发,皱纹也悄悄爬上了她的脸。而她,依旧住在不到60平方米的校舍里。
“一辈子待在农村,值吗?”面对这个问题,邱晓容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今年母亲节,邱晓容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那是一张贺卡,卡是用绘画纸做成,剪得不整齐的边缘,画着几朵简单的小花。
“尽管贺卡很简单,但对我意义非凡。”邱晓容说,这张卡片是一个曾经不与任何人交流的“小不点”送给她的。
“‘小不点’才来到我们班时,身体弱小却穿着肥大的外衣,于是有了这个‘外号’。”邱晓容说,这个男孩儿出生不久,爸爸妈妈就外出打工,平时很少回家,他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小不点”的到来让邱晓容愁眉不展。“他一直不和任何人说话,也不参加任何课外活动,整天埋着头。”邱晓容看着那小小的脸庞,心里一阵酸楚。
为了改变他,邱晓容时常给他讲故事,和他做游戏,鼓励他开口说话。可是,两个月过去了,她的开导未见成效,这事让邱晓容彻夜难眠。
后来,每天下课、放学后,邱晓容都单独和“小不点”待一段时间。周末的时候,她也邀请他到学校,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单独教他画画、写字。
没吃早饭,邱晓容给他做;头发长了,邱晓容给他剪;衣服破了,邱晓容给他缝……第二学期,“小不点”开始和邱晓容说话了;第三学期,他开始和周围的同学说话。
“这些年来,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去更好的地方。”邱晓容说,“小不点”的故事就是她的答案。
“山里有太多这样的留守孩子,陪伴他们成长,教授他们知识,就是我人生最有意义、最幸福的事。”邱晓容说。
记者手记:
邱晓容,一名普通的乡村老师,33年坚守她的“育人梦”。在广安的广大农村,像她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他们一个人或几个人撑起一所学校。他们是教师,却承担起比教师更多的职责,教书、做饭、照顾学生起居;挑水、种菜,忙学生的一日三餐。他们或许没有骄人的业绩,也没有惊人的壮举,但他们的坚守,值得敬佩、值得点赞。
与此同时,我们也期待能有更多的政策向他们倾斜,为农村教师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切实、充分的支持与保障。(刘伟 刘定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