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勋章——记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七一勋章”获得者柴云振(三)
[ 责任编辑: 王芳 丨 日期: 2021-10-25 ] 来源:天下广安

1951年6月,朴达峰战役后,柴云振所在部队的伤病员,阴差阳错,只有他一人错编在其他部队,与其他伤病员一起被送到内蒙古包头后方医院。

“同志,你终于醒了!”

“这……这里是什么地方?”

“这里是祖国啊!”

祖国,多么亲切的字眼,柴云振顿时泪流满面。在朴达峰战役中被抬下火线时,柴云振全身负伤达20余处,来到包头医院后,立即做了手术,手指重新换药、包扎。头上的伤口,逐一消毒、敷药。经过包扎处理后,除了眼和脸露出外,柴云振的整个头部都被纱布绷带缠裹住。

由于头部被砸伤造成严重的脑震荡,今后可能会留下后遗症,而且右手食指被咬断不能再扣扳机,柴云振伤好后只能复员回到地方去。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柴云振傻了眼。从渡江战役到西南剿匪,从光荣入党到请缨入朝,他的血液里流淌着军人的血性,也涌动着对这支人民军队的情愫。可如今脚下的路才刚刚开始,就要脱下军装了?

不甘、失落、愤怒……柴云振心中五味陈杂,但随后他就想通了:“现在国家正处于经济复苏的起步时期,军人脱下军装投身地方建设,不也是为国家作贡献吗?”

1952年4月,柴云振带着一张三等乙级残疾军人证和1000斤大米的复员费,以普通战士的身份复员返乡,他另一段坎坷却又精彩的人生,拉开帷幕。

 

image.png
柴云振(右)与老战友相聚。(资料图片)

复员回乡 心系群众无私奉献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柴云振永远记得回到岳池老家的那个下午,他背着背包,穿着褪色的军装,走到村口,老远就看见年迈的母亲正背着一大堆柴草,在山路上艰难地挪动着。

“妈,我回来了!”柴母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把扔掉柴草,和儿子抱头痛哭。当晚,乡亲们也都来到柴家,好奇地抚摸着他那印有“抗美援朝”的搪瓷茶缸和“保家卫国”的白毛巾问东问西。而他记忆最深刻的,是母亲的一句话:“共产党推翻了旧社会,惩罚了欺压穷苦百姓的地主、恶霸,穷人都分到了土地,过上了安宁的日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家乡建设出力。

此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广袤的农村地区,人民群众更是连饭都吃不起。在老家岳池县大佛乡,柴云振看到有些人家生活实在太困难,便和母亲商量从1000斤大米中拿出400斤救济困难的乡亲。

400斤大米可不是个小数目!那时刚好有媒人给柴云振介绍了19岁的对象刘传琼,双方已到谈婚论嫁的地步,母亲难免担忧地说:“儿啊,这1000斤大米连彩礼都不够,哪顾得上救济别人,我怕到时候人家姑娘不答应……”

柴云振耐心地开导母亲:“我是共产党员,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乡亲们挨饿!有眼界的姑娘是不会在乎这个的。”

果然,通情达理的刘传琼不但支持柴云振拿出大米救济乡亲,还去说服父母不要收他一分彩礼。就这样,刚回到家乡的柴云振就为乡亲做了一件大好事,受到大家的称赞。

1960年,国民经济进入严重的困难时期。这一年,柴云振任岳池县罗渡公社党委副书记,当地干部的口粮每人每月只有19斤,春荒时节,还可以补助30斤麻豌豆。刘传琼把仅有的粮食都给了嗷嗷待哺的儿女,自己吃的全是野菜,饿得全身浮肿,这30斤麻豌豆对全家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可柴云振在回家途中遇到一位乞讨的乡亲,便拿出10斤麻豌豆救济他,刚走到离家不远的地方,又发现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正跪在田里挖野菜,柴云振于心不忍,又拿出一部分麻豌豆救济他。回到家,煮好麻豌豆,柴云振突然听到邻居屋里传来一阵孩子的哭声,走过去才知道,邻居的一对儿女已经饿了一整天,他二话不说,回家掀开锅盖,连汤带豆舀了一大碗给邻居送去。就这样,柴云振分到的30斤麻豌豆,留给自家人的只有一两碗。

扎根乡村几十年,柴云振先后任过大佛乡乡长,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华蓥联合石灰厂厂长,岳池县罗渡畜牧站站长,岳池县罗渡公社党委副书记、新民公社党委副书记等职务。不论在哪个岗位、担任什么职务,柴云振都会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身为领导干部,你怎么干、干得怎样,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

大起大落 绝不向恶势力低头

一对肩膀,到底能扛起什么?柴云振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战争年代,能扛起冲锋枪、炸药包冲锋杀敌;回到农村,能扛起锄头拉犁开荒;遇到挫折,可以用铁肩扛起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

柴云振当岳池县大佛乡乡长时,他常和社员们在田地里打成一片,耕种时畜力不够,他和社员一起拉犁拽耙,收获季节他和社员一同捡拾麦穗,做到颗粒归仓;1958年调到华蓥山去拣焦煤时,他与工人一起干得很出色,几个月也没有回过一次家……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是我国农村最艰难的时期之一,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让广大农民的粮食收成骤减,闹起了饥荒。

时任岳池县新民公社党委副书记的柴云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忍着饥饿,走村串户,了解群众的实际生活情况,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柴云振在田间巡查时,发现很多田边的坡坡角角都空着,他突然想到了一个能让社员们吃上新鲜蔬菜的办法。在他的引领下,新民公社所有的田埂、地头都种上了适合夏秋季节生长的瓜果蔬菜。两个月后,蔬菜丰收,社员们终于吃上了新鲜的蔬菜,一些社员还把吃不完的蔬菜挑到市场上去卖。

就在这时,一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运动袭来。在这场运动中,凡是带头把公有土地借给农民耕种,帮助其发展副业的,都属于资本主义活动,牵头的干部就成为这场运动的“活靶子”,成为打击的专政对象。而一心为民的柴云振,同样没有逃脱厄运,成为搞资本主义复辟的“走资派”。

处分很快下来了:撤销柴云振一切职务,保留一般国家干部待遇,下放回所在大佛公社生产队劳动。

柴云振只觉得胸口一阵发闷,他怎么也想不通,群众生活如此困难,中央提倡调查研究,纠正错误,调整政策,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到了他这里怎么就出了问题,还被打成“走资派”?

心灰意冷的柴云振回到大佛公社当起了大队长,从公社干部到小小的大队干部,“官”越做越小的柴云振怎么也想不到,最后连大队长这个职务也保不住。

正当我国克服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完成经济调整任务,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柴云振这个农村大队长,也被打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罚到水利工地劳动改造。

在此期间,水火不容的“文化大革命”两派群众组织听说柴云振当过兵,知道他有实战经验和指挥能力,都想拉拢他,希望他这个“走资派”转变成“革命派”。

柴云振横眉竖眼,指着对方说道:“除了共产党这一派外,别的什么派我都不参加。”对方只得悻悻而去。

由于刚正不阿,柴云振把“文化大革命”的两派群众组织都得罪了。其间,柴云振被红卫兵“造反派”押到乡里游街,关过“黑屋子”,在批斗中受尽折磨。但是,他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以顽强的毅力,经受住重重考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为调动农民积极性,提倡经营致富,搞活经济。柴云振仿佛焕发了青春,他满怀信心,带头示范,当起了带领群众致富的领路人。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一场关于他的漫长寻找就此拉开帷幕。

漫长寻找 英雄终究不会埋名

志愿军回国后,部队一直在寻找柴云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军总政治部要编写《英雄传记》,指定要为柴云振立传。柴云振所在部队原军长、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同志指示:“必须千方百计找到柴云振”。

于是,以李天恩和温铁汉为主要负责人带领的寻人小组,在河南、河北、湖北等地多方寻找,终于在山西省阳泉市找到当年45师警卫连的战士孙洪发。他向寻人组介绍了三十多年前的情况,并向寻人组提供了柴云振说话是四川口音的线索。得到这个线索后,寻人小组立马请《四川日报》分别在1984年9月9日和11日刊出寻人启事。

那时候,柴云振的儿子柴兵荣在场镇当拖拉机手,休息时随手抄起一份《四川日报》看起来,无意中看到这则寻人启事。柴兵荣至今仍记得,这则短短百来字的寻人启事,清楚的写着“柴云振原系我部8连7班班长,在1951年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朴达峰阻击战中英勇杀敌,荣立特等功,因负重伤,与部队失去联系……”

“这说的是我父亲吗?”柴兵荣告诉记者,多年来,柴云振只给家人提过他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但对朴达峰阻击战只字未提,乡亲们也以为柴云振只是一名普通的退伍老兵。

带着疑问,柴兵荣回到家将寻人启事的消息告诉父亲。柴云振却不愿接这个茬,他认为这是个同名同姓的人。在儿子几番劝说下,柴云振只好同意与儿子一起前往孝感部队驻地。

寻人小组通过核实柴云振手指、头部等地方的受伤情况以及查看柴云振伤残证上部队的番号等,初步认定柴云振就是他们要找的英雄柴云振。为了更进一步确定,避免出错造成不良影响,寻人组又询问柴云振是否想跟以前的老战友和老首长见面,是否还记得当时有哪些人。柴云振立马说出了军长秦基伟、师长崔建功、师政委聂济峰、营长武尚志及一些印象深刻的战友姓名,并希望能与他们见面。

战友孙洪发被电报邀请来了,二人相见,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激动得热泪盈眶。部队设宴招待柴云振的那天晚上,原45师警卫连文书董贵成,因反映情况也来到了部队,两人见面后紧紧相拥抱头大哭。

经董贵成解释,才弄清柴云振改名字的原委。当时由于战斗紧张,师部批准柴云振到作战连队的请求,文书董贵成在移交人员名册时,一人念一人写,匆忙中将“柴云正”误听写为“柴云振”。以后即以“柴云振”的名字报功,他的事迹也写进有关战斗英雄简介之中。就这样,柴云振这个隐姓埋名33年之久的英雄最终被找到。

1985年,柴云振跟随抗美援朝英雄代表团访问朝鲜。其间,以杨成武为团长的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在朝鲜平壤万寿台议事室受到金日成的接见,柴云振与杨成武、刘振华3人被授予朝鲜最高级别的“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在朝鲜,柴云振与黄继光、邱少云齐名,他们的英雄事迹在朝鲜军事博物馆展出,还上了教科书,是家喻户晓的英雄。

柴云振出名了,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等新闻媒体采访他的人连续不断,而岳池出了这样一位大英雄,全县人民深感荣幸,大街小巷纷纷传颂柴云振的传奇经历。但不管媒体怎么宣传,父老乡亲如何看待,柴云振几十年来不争功、不求名,从没向党向国家伸手索要过任何私利。

“我是共产党员,而且是在战争年代的战火中入的党,是在许多战友壮烈牺牲的情况下入的党。共产党员的本色要永远保持,战争年代的优良作风要继续发扬。”这就是柴云振,一个深藏功名33年的平凡农民,一名建立不世功勋的伟大军人!(陈海彬 龙俊帆

主办:中共广安市委宣传部 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广安文明网
电话:18086982098 联系邮箱:gawmwxx@163.com
不朽的勋章——记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七一勋章”获得者柴云振(三)
[ 责任编辑:王芳 丨 日期: 2021-10-25 ]
来源:天下广安

1951年6月,朴达峰战役后,柴云振所在部队的伤病员,阴差阳错,只有他一人错编在其他部队,与其他伤病员一起被送到内蒙古包头后方医院。

“同志,你终于醒了!”

“这……这里是什么地方?”

“这里是祖国啊!”

祖国,多么亲切的字眼,柴云振顿时泪流满面。在朴达峰战役中被抬下火线时,柴云振全身负伤达20余处,来到包头医院后,立即做了手术,手指重新换药、包扎。头上的伤口,逐一消毒、敷药。经过包扎处理后,除了眼和脸露出外,柴云振的整个头部都被纱布绷带缠裹住。

由于头部被砸伤造成严重的脑震荡,今后可能会留下后遗症,而且右手食指被咬断不能再扣扳机,柴云振伤好后只能复员回到地方去。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柴云振傻了眼。从渡江战役到西南剿匪,从光荣入党到请缨入朝,他的血液里流淌着军人的血性,也涌动着对这支人民军队的情愫。可如今脚下的路才刚刚开始,就要脱下军装了?

不甘、失落、愤怒……柴云振心中五味陈杂,但随后他就想通了:“现在国家正处于经济复苏的起步时期,军人脱下军装投身地方建设,不也是为国家作贡献吗?”

1952年4月,柴云振带着一张三等乙级残疾军人证和1000斤大米的复员费,以普通战士的身份复员返乡,他另一段坎坷却又精彩的人生,拉开帷幕。

 

image.png
柴云振(右)与老战友相聚。(资料图片)

复员回乡 心系群众无私奉献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柴云振永远记得回到岳池老家的那个下午,他背着背包,穿着褪色的军装,走到村口,老远就看见年迈的母亲正背着一大堆柴草,在山路上艰难地挪动着。

“妈,我回来了!”柴母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把扔掉柴草,和儿子抱头痛哭。当晚,乡亲们也都来到柴家,好奇地抚摸着他那印有“抗美援朝”的搪瓷茶缸和“保家卫国”的白毛巾问东问西。而他记忆最深刻的,是母亲的一句话:“共产党推翻了旧社会,惩罚了欺压穷苦百姓的地主、恶霸,穷人都分到了土地,过上了安宁的日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家乡建设出力。

此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广袤的农村地区,人民群众更是连饭都吃不起。在老家岳池县大佛乡,柴云振看到有些人家生活实在太困难,便和母亲商量从1000斤大米中拿出400斤救济困难的乡亲。

400斤大米可不是个小数目!那时刚好有媒人给柴云振介绍了19岁的对象刘传琼,双方已到谈婚论嫁的地步,母亲难免担忧地说:“儿啊,这1000斤大米连彩礼都不够,哪顾得上救济别人,我怕到时候人家姑娘不答应……”

柴云振耐心地开导母亲:“我是共产党员,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乡亲们挨饿!有眼界的姑娘是不会在乎这个的。”

果然,通情达理的刘传琼不但支持柴云振拿出大米救济乡亲,还去说服父母不要收他一分彩礼。就这样,刚回到家乡的柴云振就为乡亲做了一件大好事,受到大家的称赞。

1960年,国民经济进入严重的困难时期。这一年,柴云振任岳池县罗渡公社党委副书记,当地干部的口粮每人每月只有19斤,春荒时节,还可以补助30斤麻豌豆。刘传琼把仅有的粮食都给了嗷嗷待哺的儿女,自己吃的全是野菜,饿得全身浮肿,这30斤麻豌豆对全家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可柴云振在回家途中遇到一位乞讨的乡亲,便拿出10斤麻豌豆救济他,刚走到离家不远的地方,又发现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正跪在田里挖野菜,柴云振于心不忍,又拿出一部分麻豌豆救济他。回到家,煮好麻豌豆,柴云振突然听到邻居屋里传来一阵孩子的哭声,走过去才知道,邻居的一对儿女已经饿了一整天,他二话不说,回家掀开锅盖,连汤带豆舀了一大碗给邻居送去。就这样,柴云振分到的30斤麻豌豆,留给自家人的只有一两碗。

扎根乡村几十年,柴云振先后任过大佛乡乡长,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华蓥联合石灰厂厂长,岳池县罗渡畜牧站站长,岳池县罗渡公社党委副书记、新民公社党委副书记等职务。不论在哪个岗位、担任什么职务,柴云振都会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身为领导干部,你怎么干、干得怎样,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

大起大落 绝不向恶势力低头

一对肩膀,到底能扛起什么?柴云振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战争年代,能扛起冲锋枪、炸药包冲锋杀敌;回到农村,能扛起锄头拉犁开荒;遇到挫折,可以用铁肩扛起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

柴云振当岳池县大佛乡乡长时,他常和社员们在田地里打成一片,耕种时畜力不够,他和社员一起拉犁拽耙,收获季节他和社员一同捡拾麦穗,做到颗粒归仓;1958年调到华蓥山去拣焦煤时,他与工人一起干得很出色,几个月也没有回过一次家……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是我国农村最艰难的时期之一,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让广大农民的粮食收成骤减,闹起了饥荒。

时任岳池县新民公社党委副书记的柴云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忍着饥饿,走村串户,了解群众的实际生活情况,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柴云振在田间巡查时,发现很多田边的坡坡角角都空着,他突然想到了一个能让社员们吃上新鲜蔬菜的办法。在他的引领下,新民公社所有的田埂、地头都种上了适合夏秋季节生长的瓜果蔬菜。两个月后,蔬菜丰收,社员们终于吃上了新鲜的蔬菜,一些社员还把吃不完的蔬菜挑到市场上去卖。

就在这时,一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运动袭来。在这场运动中,凡是带头把公有土地借给农民耕种,帮助其发展副业的,都属于资本主义活动,牵头的干部就成为这场运动的“活靶子”,成为打击的专政对象。而一心为民的柴云振,同样没有逃脱厄运,成为搞资本主义复辟的“走资派”。

处分很快下来了:撤销柴云振一切职务,保留一般国家干部待遇,下放回所在大佛公社生产队劳动。

柴云振只觉得胸口一阵发闷,他怎么也想不通,群众生活如此困难,中央提倡调查研究,纠正错误,调整政策,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到了他这里怎么就出了问题,还被打成“走资派”?

心灰意冷的柴云振回到大佛公社当起了大队长,从公社干部到小小的大队干部,“官”越做越小的柴云振怎么也想不到,最后连大队长这个职务也保不住。

正当我国克服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完成经济调整任务,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柴云振这个农村大队长,也被打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罚到水利工地劳动改造。

在此期间,水火不容的“文化大革命”两派群众组织听说柴云振当过兵,知道他有实战经验和指挥能力,都想拉拢他,希望他这个“走资派”转变成“革命派”。

柴云振横眉竖眼,指着对方说道:“除了共产党这一派外,别的什么派我都不参加。”对方只得悻悻而去。

由于刚正不阿,柴云振把“文化大革命”的两派群众组织都得罪了。其间,柴云振被红卫兵“造反派”押到乡里游街,关过“黑屋子”,在批斗中受尽折磨。但是,他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以顽强的毅力,经受住重重考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为调动农民积极性,提倡经营致富,搞活经济。柴云振仿佛焕发了青春,他满怀信心,带头示范,当起了带领群众致富的领路人。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一场关于他的漫长寻找就此拉开帷幕。

漫长寻找 英雄终究不会埋名

志愿军回国后,部队一直在寻找柴云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军总政治部要编写《英雄传记》,指定要为柴云振立传。柴云振所在部队原军长、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同志指示:“必须千方百计找到柴云振”。

于是,以李天恩和温铁汉为主要负责人带领的寻人小组,在河南、河北、湖北等地多方寻找,终于在山西省阳泉市找到当年45师警卫连的战士孙洪发。他向寻人组介绍了三十多年前的情况,并向寻人组提供了柴云振说话是四川口音的线索。得到这个线索后,寻人小组立马请《四川日报》分别在1984年9月9日和11日刊出寻人启事。

那时候,柴云振的儿子柴兵荣在场镇当拖拉机手,休息时随手抄起一份《四川日报》看起来,无意中看到这则寻人启事。柴兵荣至今仍记得,这则短短百来字的寻人启事,清楚的写着“柴云振原系我部8连7班班长,在1951年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朴达峰阻击战中英勇杀敌,荣立特等功,因负重伤,与部队失去联系……”

“这说的是我父亲吗?”柴兵荣告诉记者,多年来,柴云振只给家人提过他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但对朴达峰阻击战只字未提,乡亲们也以为柴云振只是一名普通的退伍老兵。

带着疑问,柴兵荣回到家将寻人启事的消息告诉父亲。柴云振却不愿接这个茬,他认为这是个同名同姓的人。在儿子几番劝说下,柴云振只好同意与儿子一起前往孝感部队驻地。

寻人小组通过核实柴云振手指、头部等地方的受伤情况以及查看柴云振伤残证上部队的番号等,初步认定柴云振就是他们要找的英雄柴云振。为了更进一步确定,避免出错造成不良影响,寻人组又询问柴云振是否想跟以前的老战友和老首长见面,是否还记得当时有哪些人。柴云振立马说出了军长秦基伟、师长崔建功、师政委聂济峰、营长武尚志及一些印象深刻的战友姓名,并希望能与他们见面。

战友孙洪发被电报邀请来了,二人相见,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激动得热泪盈眶。部队设宴招待柴云振的那天晚上,原45师警卫连文书董贵成,因反映情况也来到了部队,两人见面后紧紧相拥抱头大哭。

经董贵成解释,才弄清柴云振改名字的原委。当时由于战斗紧张,师部批准柴云振到作战连队的请求,文书董贵成在移交人员名册时,一人念一人写,匆忙中将“柴云正”误听写为“柴云振”。以后即以“柴云振”的名字报功,他的事迹也写进有关战斗英雄简介之中。就这样,柴云振这个隐姓埋名33年之久的英雄最终被找到。

1985年,柴云振跟随抗美援朝英雄代表团访问朝鲜。其间,以杨成武为团长的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在朝鲜平壤万寿台议事室受到金日成的接见,柴云振与杨成武、刘振华3人被授予朝鲜最高级别的“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在朝鲜,柴云振与黄继光、邱少云齐名,他们的英雄事迹在朝鲜军事博物馆展出,还上了教科书,是家喻户晓的英雄。

柴云振出名了,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等新闻媒体采访他的人连续不断,而岳池出了这样一位大英雄,全县人民深感荣幸,大街小巷纷纷传颂柴云振的传奇经历。但不管媒体怎么宣传,父老乡亲如何看待,柴云振几十年来不争功、不求名,从没向党向国家伸手索要过任何私利。

“我是共产党员,而且是在战争年代的战火中入的党,是在许多战友壮烈牺牲的情况下入的党。共产党员的本色要永远保持,战争年代的优良作风要继续发扬。”这就是柴云振,一个深藏功名33年的平凡农民,一名建立不世功勋的伟大军人!(陈海彬 龙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