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花绽放在乡间村野——我市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综述(上)
[ 责任编辑: 申蕊 丨 日期: 2018-12-20 ] 来源:

  全市现有市级“四好村”657个,省级“四好村”160个。数字直接反映了全市乡风民风之变。

  全市2731个村全部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2347个村将村规民约制成图板上墙;全市967个村自发组建了“秧歌队”“鼓乐队”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组织,形成“梨花节”“庖汤节”等21个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品牌,反映了农民生活之变……

  五年来,全市办理惠民实事20万余件,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2.1%,亮眼数据生动反映着农民生活之好……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扣“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主题,坚持抓住价值引领这个根本,大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文明之花”盛放广安大地,浸润人们的心田,广大农村群众有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思想引导 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前不久,一场以“奔小康展新貌感恩党”为主题的欢乐农家大赛在广安区彭家乡彭兴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广场上欢乐开演。500余名村民穿戴一新,像过节一样高高兴兴地聚集在一起参加活动。

  唱歌、舞蹈、表彰村里先进典型、脱贫攻坚有奖知识问答……村民们兴趣高昂,踊跃参与。八旬贫困村民彭大立感慨,“活了这么大把年纪,我还是第一次在家门口参加这么热闹的活动,心里感到特别高兴。”

  美丽乡村,既要美在景,更要美在心。我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紧密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开展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使之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意识和自觉行动。

  一方面,强化教育引导。我市充分发挥农村广播、党员远程教育网络、村民学校、文化院坝等阵地作用,在农村大力开展理论宣讲、形势报告、知识竞赛等活动。利用乡村道路指示牌、院落文化墙、灯杆道旗、农户窗户等载体,推动“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进乡村、进农家、进大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谱成歌曲,在村民广场舞、田间劳作场、村中大广播中播放,把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把大道理变成小道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融入生活。

  另一方面,拓展主题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文明村镇、文明农户、星级文明户等各项创建活动始终,策划开展“欢乐农家大赛”“讲文明、送温暖、献爱心”“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等活动,运用“武胜剪纸”、竹丝画帘等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大精神力量,丰润道德滋养。

  同时,我市还创新宣传方式,利用邓小平故里、华蓥山革命根据地、杨益言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辐射周边农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和红色文化体验基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国情怀。

  环境治理 建设生态新家园

  石磨、粮仓、古井……走进武胜县白坪乡高洞村下坝院子,历史的记忆以实体形式呈现出来。

  “这些房屋不是新修的,而是通过翻新和风貌塑造形成的。”高洞村村村民吴建说,这片房屋浓缩了历史记忆,展示了不同年代的农村房屋建筑文化,反映了时代变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今,已经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

  下坝院子不是孤本。武胜县三溪镇观音桥村朝门大院经过修旧如旧,现已成为人们休闲旅游、寻找历史记忆的好去处。

  “不少游人慕名前来,旅游业越来越兴旺了。”当地村民陆占明敏锐地从中发现商机,开办起了农家乐。

  “农家乐每月营业额在3万元左右。”陆占明告诉记者,现在的好生活,得益于观音桥村的优美景色和良好环境。

  文明不文明,首先看环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牢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打造美丽乡村,让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与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良性互动。

  ——大力建设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经济实用的新民居,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充分利用山水资源、田园景观、地域文化和人文传统,把垃圾场建成“后花园”,把猪圈牛栏改成茶吧咖啡屋,先后建成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度假区、协兴园区东环线—牌坊新村乡村旅游带等乡村旅游集聚区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带,农家乐等民宿经济蓬勃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扩宽。

  ——突出环境整治,改善人居环境。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扎实推进改水、改灶、改厕和改圈,引导农户开展垃圾杂物整理、生活污水治理、庭院绿化美化等活动。进一步完善农村垃圾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的运作模式,实现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化。

  同时,我市突出生态绿化,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化林地、湖泊、湿地的保护。推进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维护,开展水环境整治和农村河道生态治理。

  打造美的环境,建设生态新家园,越来越多的乡村正发生着美丽“蝶变”,推动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文化进村 打造美好乡愁家园

  冬日时节,走进前锋区龙塘街道办事处黄锋村,一条条平坦干净的沥青路,一栋栋青瓦白墙的小洋楼,承载着村民致富梦想的一排排脐橙苗……将乡村的精气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院坝内,一大群孩子正在进行宕渠双竹连响日常训练,热闹非凡;活动室内,二胡演奏、笛子演奏等引来不少村民围观;走进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村文化室、文化活动室等场所,看书的、下棋的,唱歌的人不亦乐乎……

  美丽乡村,要有美景,更要有文化内涵。近年来,我市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农村领地,全面推进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一方面,我市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新村图书室、广播室、远程教育等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同时持续开展“三下乡”活动,推进“百镇千村种文化”,举办“树新风正党风带民风”文艺展演活动,开办“农民夜校”,定制“文化快餐”,把送文化与育文明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

  另一方面,我市依托农业产业发展,大力完善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建设,推动形成“梨花节”“庖汤节”等21个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品牌。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推动新乡贤群体用好的言行举止垂范相邻、涵育新风。

  如今的广安,不仅有靓丽的景象、良好的环境,更散发着浓浓的文化馨香,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村,让群众共享幸福文明好生活。(信息来源:广安日报)

主办:中共广安市委宣传部 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广安文明网
电话:18086982098 联系邮箱:gawmwxx@163.com
文明之花绽放在乡间村野——我市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综述(上)
[ 责任编辑:申蕊 丨 日期: 2018-12-20 ]
来源:

  全市现有市级“四好村”657个,省级“四好村”160个。数字直接反映了全市乡风民风之变。

  全市2731个村全部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2347个村将村规民约制成图板上墙;全市967个村自发组建了“秧歌队”“鼓乐队”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组织,形成“梨花节”“庖汤节”等21个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品牌,反映了农民生活之变……

  五年来,全市办理惠民实事20万余件,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2.1%,亮眼数据生动反映着农民生活之好……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扣“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主题,坚持抓住价值引领这个根本,大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文明之花”盛放广安大地,浸润人们的心田,广大农村群众有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思想引导 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前不久,一场以“奔小康展新貌感恩党”为主题的欢乐农家大赛在广安区彭家乡彭兴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广场上欢乐开演。500余名村民穿戴一新,像过节一样高高兴兴地聚集在一起参加活动。

  唱歌、舞蹈、表彰村里先进典型、脱贫攻坚有奖知识问答……村民们兴趣高昂,踊跃参与。八旬贫困村民彭大立感慨,“活了这么大把年纪,我还是第一次在家门口参加这么热闹的活动,心里感到特别高兴。”

  美丽乡村,既要美在景,更要美在心。我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紧密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开展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使之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意识和自觉行动。

  一方面,强化教育引导。我市充分发挥农村广播、党员远程教育网络、村民学校、文化院坝等阵地作用,在农村大力开展理论宣讲、形势报告、知识竞赛等活动。利用乡村道路指示牌、院落文化墙、灯杆道旗、农户窗户等载体,推动“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进乡村、进农家、进大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谱成歌曲,在村民广场舞、田间劳作场、村中大广播中播放,把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把大道理变成小道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融入生活。

  另一方面,拓展主题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文明村镇、文明农户、星级文明户等各项创建活动始终,策划开展“欢乐农家大赛”“讲文明、送温暖、献爱心”“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等活动,运用“武胜剪纸”、竹丝画帘等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大精神力量,丰润道德滋养。

  同时,我市还创新宣传方式,利用邓小平故里、华蓥山革命根据地、杨益言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辐射周边农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和红色文化体验基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国情怀。

  环境治理 建设生态新家园

  石磨、粮仓、古井……走进武胜县白坪乡高洞村下坝院子,历史的记忆以实体形式呈现出来。

  “这些房屋不是新修的,而是通过翻新和风貌塑造形成的。”高洞村村村民吴建说,这片房屋浓缩了历史记忆,展示了不同年代的农村房屋建筑文化,反映了时代变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今,已经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

  下坝院子不是孤本。武胜县三溪镇观音桥村朝门大院经过修旧如旧,现已成为人们休闲旅游、寻找历史记忆的好去处。

  “不少游人慕名前来,旅游业越来越兴旺了。”当地村民陆占明敏锐地从中发现商机,开办起了农家乐。

  “农家乐每月营业额在3万元左右。”陆占明告诉记者,现在的好生活,得益于观音桥村的优美景色和良好环境。

  文明不文明,首先看环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牢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打造美丽乡村,让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与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良性互动。

  ——大力建设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经济实用的新民居,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充分利用山水资源、田园景观、地域文化和人文传统,把垃圾场建成“后花园”,把猪圈牛栏改成茶吧咖啡屋,先后建成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度假区、协兴园区东环线—牌坊新村乡村旅游带等乡村旅游集聚区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带,农家乐等民宿经济蓬勃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扩宽。

  ——突出环境整治,改善人居环境。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扎实推进改水、改灶、改厕和改圈,引导农户开展垃圾杂物整理、生活污水治理、庭院绿化美化等活动。进一步完善农村垃圾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的运作模式,实现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化。

  同时,我市突出生态绿化,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化林地、湖泊、湿地的保护。推进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维护,开展水环境整治和农村河道生态治理。

  打造美的环境,建设生态新家园,越来越多的乡村正发生着美丽“蝶变”,推动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文化进村 打造美好乡愁家园

  冬日时节,走进前锋区龙塘街道办事处黄锋村,一条条平坦干净的沥青路,一栋栋青瓦白墙的小洋楼,承载着村民致富梦想的一排排脐橙苗……将乡村的精气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院坝内,一大群孩子正在进行宕渠双竹连响日常训练,热闹非凡;活动室内,二胡演奏、笛子演奏等引来不少村民围观;走进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村文化室、文化活动室等场所,看书的、下棋的,唱歌的人不亦乐乎……

  美丽乡村,要有美景,更要有文化内涵。近年来,我市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农村领地,全面推进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一方面,我市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新村图书室、广播室、远程教育等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同时持续开展“三下乡”活动,推进“百镇千村种文化”,举办“树新风正党风带民风”文艺展演活动,开办“农民夜校”,定制“文化快餐”,把送文化与育文明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

  另一方面,我市依托农业产业发展,大力完善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建设,推动形成“梨花节”“庖汤节”等21个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品牌。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推动新乡贤群体用好的言行举止垂范相邻、涵育新风。

  如今的广安,不仅有靓丽的景象、良好的环境,更散发着浓浓的文化馨香,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村,让群众共享幸福文明好生活。(信息来源:广安日报)